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双向赋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2022-08-31 09:17:14  来源:学习时报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二者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是着力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双向赋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

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向赋能,在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等方面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城乡产业融合互补,促进产业兴旺与高效城镇化良性互动。产业发展是关键。以城乡产业融合互补为桥梁,带动乡村和城镇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高效城镇化。一方面,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城市群带动周边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在以城带乡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另一方面,乡村要主动承接城镇产业梯度转移,发挥农村土地、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带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

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促进生态宜居与绿色城镇化良性互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为手段,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城镇建设,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与绿色城镇化。一方面,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为腹地农村生态宜居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连线成片打造一批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新型农村社区,以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要。

以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促进乡风文明与人文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经济的融合为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以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为纽带,推动城乡之间文化在长期的相互浸润中逐渐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乡村乡风文明与人文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人口流动,使进城农民主动融入先进文化,自觉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摒弃陈规陋习。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注重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的乡土文化,打造充满魅力的乡土文化符号,夯实文明根基。

以城乡治理统筹融合,促进治理有效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客观上要求以城乡治理统筹融合为契机,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和新型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带动乡村逐渐演变为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治理方式日益趋同,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协同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具有本土适应性的乡村治理更要发挥好村民自治、村规村约、道德风俗等非制度性安排的作用。

以公共服务互联互通,促进生活富裕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以公共服务互联互通为载体,均衡配置公共产品,补齐发展短板,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和新型城镇化共同发展。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速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客观上要求进城的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地享受各项公共服务,提升城镇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要构建城乡标准统一、多元投入保障的有效机制,均衡城乡公共资源分布,让农民公平地享受改革红利。

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

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推动城乡实现共同富裕,亟需探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的实现路径。

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动能,加强城乡产业融合互补。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引导二三产业下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朝着更高附加值、更多科技含量的领域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新型城镇化,激发农村产业活力,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鲶鱼效应,倒逼农村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推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居民双向流动。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打破城乡壁垒,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一方面,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吸引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扎根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扩大农村对城镇的开放,打通市民入乡通道。也就是说,扩大集体产权结构开放性,考虑从所有权中分离部分集体土地的权能,满足入乡的市民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农村人口结构。

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持续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提升,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特别是加强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公共文化场所,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文化服务需求。

深挖绿色生态发展潜能,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空间。一方面,着力补齐农村生态建设的发展短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观光旅游、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等绿色低碳产业,为城镇居民下乡享受绿水青山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城镇产业调整的绿色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为腹地农村生态宜居提供保障。

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推进城乡治理模式变革。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治理模式,引进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健全完善“大数据+网格化”的治理机制,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一张网”,推动城乡在融合互促的过程中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拓宽农民收入增加渠道,加快城乡共同富裕步伐。一方面,构建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提高农民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份额,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农企之间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式”生产、采购,让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动城乡居民在同频共振中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