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为了百姓心中那份脆甜——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石柱桥头镇工作队帮扶侧记

2022-07-13 08:25:5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记者 刘辉 通讯员 刘武宜

▲ 桥头镇一角。 顾庆庆 摄

“为了心中那份脆甜能够走进您的家里,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用心地为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解决措施,用情为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感受到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这是重庆市石柱名人谭建兰一篇日记中的感受,她在石柱桥头镇瓦屋村、马鹿村、长沙村种有红脆李1700亩。

“我到桥头来种植红脆李,就是奔着乡村振兴来的。”去年6月,谭建兰得知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帮扶石柱,便立即找到驻乡工作队队长江波,一起探讨红脆李的品牌打造和销售等问题。

然而,令谭建兰没有想到的是,没有多久,驻乡工作队就解决了困扰她的几个难题。组织西南大学、农科院专家团队编制完成《石柱红脆李分级标准》,不仅为石柱县脆红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还解决了李子的品牌问题——统一称为“石柱红脆李”;组织市级媒体直播带货,动员帮扶成员单位消费帮扶,让谭建兰的红脆李成为抢手货。一系列的惊喜,让谭建兰写下了《为了心中的脆甜》。

谭建兰的心得,折射出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的办事效率,更说出了工作队每个队员的心愿:为了百姓心中那份脆甜。

群策群力 胸怀民生

“做一个有理性和有温度的帮扶人”

桥头镇是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地处石柱县划定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去年5月,桥头镇成为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帮扶乡镇,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江波担任工作队队长。去年5月18日,江波参加宣传部帮扶集团工作联席会暨动员会一结束,即带领全体驻乡驻村队员乘坐大巴赶往桥头。

▲ 江波指导翠冠梨产业建设。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供图

江波指导脆红李产业建设。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供图

“所有驻乡驻村队员都是抱着干一番事业和为民办实事的心态来的,大家激情很高。”江波介绍,帮扶队员次日就来到各自负责的村子,挨门挨户摸底听民声,两周时间,桥头、瓦屋、马鹿、田畈、赵山、长沙、野鹤7个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走访完全镇所有困难户,还把各个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锅底灶门”全部摸清。

“大家通过走访和查阅桥头乡志,发现桥头镇建于南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有的兵寨文化、巴盐古道文化、塔文化等,底蕴十分深厚。加上近年来当地已发展万亩脆红李、1700亩翠冠梨等水果,产业也有一定基础,适合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江波说。

▲ 工作队队长江波(左)、副队长叶林(右)在桥头村听取驻村第一书记张力(中)介绍民宿产业建设情况。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供图

对桥头有了充分了解后,去年6月6日,一场“头脑风暴”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政府激烈碰撞,驻乡工作队队员、驻村第一书记和当地干部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未来乡村发展方向。

这种思想碰撞,自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桥头镇以后,一直没有停歇。

这次思想碰撞,基本确立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队员们的判断与石柱已编制的桥头镇乡村振兴规划不谋而合。工作队结合已掌握的情况,两次与石柱县领导及职能部门研讨至深夜。工作队还多次参加镇党委专题会议,与当地干部反复研究,对规划提出了不少修改和完善意见。

根据规划,桥头镇被定位为“千年桥头 水韵果乡”,将7个村划分为湿地康养、综合服务、耕读田园3个组团,发展全域旅游。

对于如何发展,用什么方法作出科学的发展判断,工作队副队长叶林有着深刻的领会,“去年6月26日,一位领导来桥头调研让我感触颇深,他每到一处,都提出急需破解的难题。”叶林举例说,在长沙村村民居住点,每家每户都是三层小楼,连成一排很是壮观。但是,多数人家都关门闭户,基本上外出打工了。曹部长说,这么好的房子空着,可惜了,要和农民商量把房子用活。“在我们的设想中,这里紧靠湖面,视野开阔,准备打造民宿。”说到民宿,领导又抛出了几个问题:谁来住?住多久?怎么来?来了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人家为什么要来桥头镇?

“这种带有思辨性的民生思维,既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又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后来的头脑风暴中,坚持以百姓关心的问题作为导向来解决问题、落实项目成为帮扶工作的常态。”叶林说。

接下来的时间里,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做百姓思想工作,以及项目的落实,工作队的工作方法变得更加理性和具有温度。

全镇7个驻村第一书记分别梳理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五年规划,最终聚焦基础设施、居民饮水、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全方位推动重点项目。并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研究细化具体项目实施清单,做到策划成熟一个、开工建设一个。

▲ 工作队副队长叶林(左)和瓦屋村驻村第一书记胡杰(右)实地查看大棚建设情况。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驻乡工作队供图

如基础设施建设,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是桥头镇连接县城、G50沪渝高速的对外通达公路质量差,工作队与当地党委政府把这条路提升工程作为首批实施的项目,再如瓦屋村、田畈村的人饮提升工程,长沙村沟渠整治项目,以及涉及百姓就医的7个村卫生室整修等项目,都被列为首批实施的项目。

不忘初心 改革惠民

“做百姓致富的好智囊”

桥头镇和全国农村一样,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土地撂荒和房屋闲置大量存在,如何盘活土地和房屋资源,让百姓获得更多收入是工作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工作队通过广泛走访,听取各方意见,决定探索改革创新,立体化打造乡村示范样板。于是,县委县政府与驻乡工作队一起,从创新机制入手,攻坚克难、积极探索,闯出了一条桥头镇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我们首先建立了‘1+3+6+7’示范改革机制。”叶林介绍,“1”即是成立“千年桥头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清理、整合7个村集体资源资产,盘活闲置房屋和撂荒耕地。“3”是探索打造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三位一体为农服务平台、民宿产业运营平台等三个平台。“6”是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与治理升级等六个升级。“7”是全面完成全镇7个行政村“三变”改革,为产业发展积蓄动能。

“保证百姓利益是发展的前提。”叶林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激发各方力量建设新农村。

基于此,工作队和镇委镇政府一道,在全镇建立起了“村企共建”利益联结机制。

▲ 建设中的瓦屋部落。顾庆庆 摄

在培育民宿产业上,可联合社会资本,利用农户闲置房屋打造特色民宿。自动工之日起,按一平方米5元向农户支付固定分红,且每年按5%递增;民宿建成运营后按纯利润20%的比例向农户支付效益分红;按10%的比例向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支付效益分红;民宿经营时间满20年后房屋直接返还给农户。此举广受群众赞誉,全镇已有52户农户将闲置房屋入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

这一机制,立刻引起社会资本的注意,青年企业家刘书琴在桥头村投资建设冇名堂民宿,占地800平方米,现有房间12个,可同时接待游客30人以上。同时收储5间闲置房改造“旧时光”民宿,“民宿+”模式在桥头村初具雏形。目前,桥头村共签订闲置房收储协议12家,按5元/平方米的固定分红加20%的利润分红,使农户闲置房“变废为宝”。

▲ 马鹿社区暖心家园。顾庆庆 摄

村企共建利益联结机制还延伸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田畈村梨园基地,镇村两级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发展、统一培训、统一指导,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发展梨园1700余亩,目前已成为石柱县最大的梨树种植区,2022年预计产值约150万斤,产值约600万元,提升当地群众务工收益一年约5000元。

就连村里的脱贫户马容也流转闲置土地种植梨树20余亩,2021年收入达到了8万元,“今年,我家的梨树果子长势比去年好,收入还会增加。”马容说高兴地说。

为更大限度覆盖群众受益,工作队和镇委镇政府围绕“滨湖一圈、沿山两带”重点区域,采取政府实施周边人居环境整治、企业投资民宿项目建设、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和民宿配套服务的模式,让所有参与者共享乡村振兴红利。

瓦屋村“瓦屋部落”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将瓦屋村高庙组脆红李基地集中打造成为集文化体验、民宿产业、农业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瓦屋部落”不仅深入挖掘瓦文化,打造瓦邦博物苑、舌尖部落、瓦肆陈香、非遗传习所、瓦韵书屋等旅游业态。还收储农户闲置农房14间,采取固定分红+效益分红方式,长效助农增收。同时坚持走市场化发展路子,采取政府实施周边人居环境整治、企业投资民宿项目建设、群众参与配套服务的模式共享红利。

工作队本着一心为民,做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和百姓的致富智囊,一年多来,多项产业让百姓直接受益。

如特色果蔬产业,打造了桥头翠冠梨、石柱红脆李品牌,并借助市级媒体直播带货,既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又增加了百姓收入,还激发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全镇还新增发展辣椒示范片3200亩、优质莼菜50亩。

▲ 硕果累累。顾庆庆 摄

再如特色品牌产业,建成渝星服装厂、紫藤服装厂、土陶工坊等3个就业车间,“湖边有家火锅馆”“湖边有家咖啡馆”“綦石很不错”特色电商产品馆等一系列业态已开门营业,解决近150名群众就近就业;桥头坝、桥头姑娘、野鹤溪等地域品牌、桥桥鸭系列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而间接让百姓增收的项目,则有瓦屋部落、风情渔村、滨湖乐园等3个环湖示范点,目前已初见雏形,12家乡村旅游接待点已开门迎客,瓦屋村获评重庆市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一旦环湖所有项目完工,将迎来大批游客,当地百姓收入可期。

心心相通 办实事好事

“做百姓最信赖的贴心人”

7月中旬,田坂村第一书记廖培江告诉记者,这些天他最担心的是村里的79个脱贫户,现在一年过去一半了,就怕他们收入下滑。每一个月,他都要去他们家走访,对于在外打工的,要打电话联系他们,问问收入情况和生活状况。以及孩子的读书情况。

廖培江回忆说,今年2月,让他担心的事儿还是发生了,余长贵家人均年收入达不到7000元,余长贵家有4人,妻子是一级残废,大儿子由于家穷,32岁还没结婚,幺儿在读高中,家庭基本全靠大儿子打工养家糊口。

于是,廖培江急了,一方面联系石柱慈善协会给予一定帮助,同时协调民政部门办理低保帮扶,还协调解决清扫垃圾的公益岗位给余长贵,确保家庭收入。

廖培江还担心的是村里的梨子销售问题,眼看梨子要成熟了,若卖不出去,百姓的收入就“黄”了。所以,他天天都在发微信群,在朋友圈晒梨子长势。去年,他通过这些方式,还联系帮扶单位,最贵的卖到10元一斤,共卖了110万斤。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帮扶集团的消费帮扶,让百姓获得更高收入。

▲ 桥头镇百姓致富路。顾庆庆 摄

工作队像这样给百姓办贴心事儿的还有很多。

马鹿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张东竹在走访中听说季节性缺水,他连续三天去山上寻找水源,最终在1500米的深山找到一股活水,解了百姓燃眉之急。一村民患肿瘤需要去重医附一院,他主动陪村民去检查。他还协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专家,给百姓义诊。

桥头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力更是“活地图”,哪个脱贫户种了多少红脆李,哪家在哪个月会出现什么困难,他如数家珍。

工作队聚焦群众所盼,通过党员大会、院坝会等宣传中央精神和民生政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接诉即办”,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答复,全心全意解决好群众诉求,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工作队所有成员行走在“田坎”,做好“石柱人”,在田间地头竖起了一面面乡村振兴的鲜亮旗帜。

工作队他们面临的事务千头万绪,既要指导村民发展产业,确保收入不滑坡,还要围绕优势产业开展适时管用的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要做实稳岗就业促增收,引导适宜人选在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下属企业、本地合作社、中小微企及县工业园区就近就业等等。还要与镇村一道,带领镇村干部坚持做好常态化控辍保学、健康扶贫防返贫、兜底保障保民生、对因疫情、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指导镇村做好入户走访和摸底排查工作,以及开展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清运和污水治理……

▲ 桥头村党群服务中心。顾庆庆 摄

尽管事务多,但工作队没有丝毫懈怠,干了一批实事。

长沙村第一书记冉洪协调市水务环境集团专家到桥头镇开展调研,解决短期供水问题,谋划远期饮水提质工程建设,在群众喝上健康清洁自来水的同时,为桥头镇未来民宿集群打造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河镇蚕溪村第一书记陈娟、大林村第一书记刘月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本地果业基地打通销路,带动各类水果销售额30余万元。

据统计,32名驻村第一书记已先后为石柱镇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5000余件。

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尽管得到百姓的好评,但叶林却告诉记者:“我们今后更要尽心尽力,对得起老百姓对我们的评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