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及科学防控措施

2022-07-06 10:33:07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莫崇友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由于其粮菜饲兼用,产业链长,增产增收潜力大,近年来 贵州省都匀市把发展马铃薯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市8个乡镇均有种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但随着栽培制度的改变、新品种的不断引进、气候条件的变化等,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笔者总结了近年来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与为害情况及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做好马铃薯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一、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

马铃薯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青枯病、黑胫病、环腐病,常年发生面积3.75万亩次,占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的74.6%,其中以晚疫病、病毒病发生较重,占马铃薯病害发生面积的82.5%。

马铃薯虫害主要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叶甲、叶蝉、潜叶蝇、蓟马等,常年发生面积2.8万亩次,占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的25.4%,对马铃薯的危害及产量影响低于病害。其中以地下害虫、马铃薯蚜虫发生较重,占马铃薯虫害发生面积的71%。

1.主要病害及发生特点。

①马铃薯晚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常年偏重发生,主要为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叶片染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浸状斑点,湿度大时很快扩大成褐色病斑,边缘水浸状,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背霉层尤为明显。叶柄和茎部受害,产生黑褐色条斑,白霉较少,常致叶片萎蔫、干枯下垂,后期全株黑色湿腐状。据调查,高感品种费乌瑞它在归兰乡基场片区(平均海拔645米)一般在3月中旬发病,小围寨包阳片区(平均海拔880米)在4月上旬开始发病,毛尖镇江洲片区(平均海拔1030米)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一般流行年份,产量损失8%~30%,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②马铃薯早疫病。早疫病发生仅次于晚疫病,常年为中等、中等偏轻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的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多为卵圆形或多角形,病斑为干枯斑点,不呈现水浸状,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整个叶片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多在4月上中旬(马铃薯现蕾前)发生,在块茎膨大期开始流行。田间一般病叶率15%~20%,严重发生地块可达50%~70%。该病主要发生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农民对其防治率较低。

③马铃薯病毒病。病毒病是马铃薯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发生普遍,通常造成轻度损失,少数地区或特殊年份发病较重。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皱缩矮化,有时还表现明脉。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叶片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该病在马铃薯的各个生长时期均有发生,田间一般病株率10%~15%,严重田块病株率30%~50%,马铃薯感染病毒病后结薯少、薯块小,一般造成减产20%~50%,严重时减产80%以上。

④马铃薯黑胫病。黑胫病是细菌性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的各阶段均可发病。田间发病情况根据薯块带菌量多少而定。病害发展由块茎开始,传至茎基部,继而发展到茎上部,植株矮化、僵直、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曲,发病后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整个植株萎蔫,甚至倒伏、死亡。在潮湿多雨天气,病害发展很快,并伴有恶臭味。一般年份田间病株率5%~10%,个别发生严重田块的病株率高达40%~60%。

2.主要虫害及发生特点。

①地下害虫。常见为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有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金针虫主要在播种后出苗前为害种薯和根系;地老虎在马铃薯幼苗期为害种薯和茎;蛴螬主要为害地下嫩茎、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蝼蛄主要为害地下茎和根,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有时也咬食芽块,使萌芽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其中以地老虎为害较重,常年中等发生。

②马铃薯蚜虫。主要以桃蚜为主,带毒传播导致马铃薯病毒病,造成马铃薯种薯退化及产量损失。常年中等发生,发生盛期在4-7月。

二、科学防控对策

1.开展健康栽培,提高植株抗性。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不同种植区域开展不同马铃薯品种抗性监测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抗病虫的优质脱毒马铃薯品种,如威芋3号、青薯9号等。

②合理轮作。在马铃薯种植区域采用“马铃薯+水稻”“萝卜+马铃薯+水稻”模式进行轮作,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③科学栽培。采用起垄高厢地膜覆盖栽培,每垄种两行,行距30~40厘米,株距20~25厘米;播种后盖土6~8厘米,再覆盖地膜;出苗期及时破膜出苗。施足底肥,结合整地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6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尿素20千克作为基肥;在生长期内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科学管水、合理施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

2.做好播前预防,减轻病虫危害。提倡小整薯播种,大的薯块要进行切块,每块上要带有1~3个芽眼。切薯块时准备切刀两把,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每切3~5个薯块后更换切刀并消毒。切好后的薯块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00克混合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20毫升,对水1千克摇匀后喷到100千克种薯上,边喷边搅拌,使薯块均匀着药,摊开阴干后再播种。

3.强化监测预警,科学指导防治。设置晚疫病监测预警站,建立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服务体系,通过系统准确预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时间、侵染程度、最佳防治时间,及时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减少经济损失。根据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监测结果,在第三代第一次侵染湿润期分值达到5分时,及时开展田间踏查,当发现中心病株时,立即用药控制。在马铃薯齐苗后施用保护性杀菌剂,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0%氰霜唑悬浮剂进行喷雾;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后,施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600倍、687.5克/升菌•霜霉威悬浮剂、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喷雾,每5~7天一次。

4.建立示范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市级马铃薯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示范区内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成虫,每30~50亩安装一盏杀虫灯;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安插密度为15~20块/亩;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每亩安放2~4个诱捕器。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鼓励农户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大力推广病虫害联防联治和统防统治,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成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