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今日24时油价调整:92汽油预计上调0.27元 95汽油预计上调0.28元

2022-06-14 09:44:53  来源:华龙网-重庆商报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受国际油价震荡上扬的影响,今日24时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或将迎来上调。卓创资讯、金联创等分析机构均表示,根据国际油价走势、参考原油变化率,此次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每升将上调0.27元左右。在今晚调整前,今年以来国内已经历了10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呈现出“9涨1跌”的趋势,国内汽、柴油每吨累计分别上涨了2330元和2245元。

此次国内油价预计怎么调?

“本计价周期内,欧美原油期货价格重心上移,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在正值范围内运行。”昨日上午,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郑明亚称,目前距离调价仅剩一个工作日,无论原油是否上涨,本轮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上调几乎已成定局,将于6月14日24时迎来新一轮的价格上调。

据能源分析机构分析,本计价周期,原油变化率处于正值,一是美国的储备库持续下行,且商业库暂时没有大幅度的累库,基本面偏强支撑,二是进入夏季用油高峰后,原油加工量保持较高水平。在低库存格局,且未来需求存在向好预期下,原油价格重心上移。由此,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在正值范围内运行。

来自卓创资讯的数据测算,截至6月10日收盘,国内参考原油变化率为6.91%,对应的国内汽柴油应上调340元/吨,折合升价,92号汽油上调0.27元,95号汽油上调0.28元,0号柴油上调0.29元。按50升计算,加满将多花13元左右!

上一次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日期为5月30日,国内汽柴油分别每吨上调了400元、390元。调价后,重庆地区的92号、95号汽油零售限价均超过了9元/升,其中95号汽油最高零售价为9.58元/升。

油价高位运行会持续多久?

“大家大概率要为持续的高油价做好准备。”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国际局势缓解,油价才能下降,不过短期内并不会有这种变化。

“长期来看,石油价格会一直高企的依据并不充分。”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如果世界经济不景气,那么油价高挺也没有太多的道理。他认为,国际原油涨价,并不是生产供应短缺的问题。“俄罗斯的石油生产没有大幅度下降,世界石油流向只是出现了局部重组的现象。”

据卓创资讯统计,若此次限价上调落地,国内成品油市场年内共历经11次调价窗口,其中10次上调、1次下调。按照当前幅度计算,标准汽、柴油分别累计上调2670元/吨、2585元/吨,折算成升价,92号汽油累计上调2.1元,0号柴油累计上调2.2元。

根据我国实施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汽、柴油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向社会批发企业和铁路、交通等专项用户供应汽、柴油供应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考虑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

根据卓创资讯的监测结果,截至6月10日,国际原油价格WTI为120.67美元/桶,布伦特为122.01美元/桶。由此可见,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已接近但还未到达国内所确定的“天花板”价格标准。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根据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后期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空间有限,将不会一直被国际油价“牵着鼻子”走。

焦点

成品油调价机制如何确定

不出意外的话,国内的成品油价将在今晚续刷历史新高。

成品油价不断上涨,车主、网民也不免吐槽。为什么国内成品油调价要跟国际油价挂钩?有时候为何会产生国际油价下调了,国内油价却要逆势上涨的现象呢?这与国内的能源供应情况以及固定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有关。

油价还未触及过“天花板价”

目前国内实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油价有条件联动,计价和调价的周期都是固定的,为10个工作日。公开信息显示,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的原油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来确定调整成品油价。当上述三地原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国内成品油价就将进行调整。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价格机制,设定了调控的上下限。成品油调价上限为130美元/桶,下限为40美元/桶。即国际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国内汽柴油零售最高限价不提或者少提;国际油价低于40美元/桶时,汽柴油零售最高限价不降低;国际油价在40-130美元/桶之间运行时,成品油价格该涨就涨,该降就降。

由于国内成品油价调整参考的是过去10个工作日内国际油价的平均值,并不是简单由前几日国际油价的变动决定,因此也就导致偶尔会有国际油价回落,成品油价仍要上调,或国际油价显著回升但成品油价仍要下调的情况发生。

自从上述机制启动以来,国内成品油调价还未触及过130美元/桶的“天花板价”。当前国际油价徘徊在120美元/桶左右,距离130美元/桶的价位还有约10美元/桶的价差。

为何要与国际油价挂钩

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为16.2%,仅次于美国的18.2%,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由于消费需求巨大,近年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大约保持在七成左右,这意味着国内大约70%的石油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这也就决定了国内的石油产品价格,无法脱离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

原油是一种商品,价格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同时,原油又是全球最主要的商品期货之一,是重要的能源品类,受到市场信心、全球经济、各国货币政策、金价以及美元汇率等的综合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几个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美国和俄罗斯,以及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为首的OPEC+组织,倾向于通过减产或增产来调控油价,使之处于相对合理的高位水平。

今年3月以来,地缘政治冲突爆发,欧盟、美国、英国等都相继宣布对俄罗斯石油产品实施禁运制裁,多家机构预计到年底俄罗斯原油出口将减少200-300万桶/日。目前,沙特与阿联酋等国还有原油增产能力,但都无法完全弥补这一缺口。在供需偏紧预期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降温措施。

国内油价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内地的成品油价处于中等水平。

中国石化援引全球石油价格网数据称,截至5月23日,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香港是全球油价最高的地区,汽油价格达到19.476元/升委内瑞拉的汽油价格最便宜,为0.148元/升利比亚和伊朗的汽油价格分别为0.207元/升和0.355元/升,是全球仅有的三个汽油价格低于1元/升的国家。

中国内地的汽油价格为9.328元/升,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88位。

中国石化表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油价存在巨大差异,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出口国,其汽油价格往往相对较低;所有的国家在国际市场购买同样价格的原油,征收的税费不同,各国的汽油零售价也因此不同。

从全球石油价格网统计的数据来看,委内瑞拉、科威特、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伊拉克、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的油价都处于较低水平,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芬兰等欧洲国家的油价都处于较高水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

纵深

油价高企 何日“退烧”?

在国际油价高企带动下,2022年中国成品油价格屡创新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表示,油价上涨是一把双刃剑,加剧了CPI上行压力,带来经济社会运行成本的上升;同时倒逼新能源汽车等低碳行业发展。

董秀成表示,油价上升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体现在交通运输行业,当前未能实现电动化的全面转型阶段,公路交通、航空海运等受到燃油成本上升的影响;间接影响为价格传导的影响,比如纺织行业纤维价格、农业化肥价格、建筑装修业家具涂漆价格等价格也会受到一定价格传导的影响。

国际油价2021年以来持续走高,2022年至今涨幅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董秀成认为,2021年主要是货币因素主导油价高企,在美联储巨量货币宽松下助推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而当前随着美联储加息缩表,货币因素已不再是主导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成为主因。未来看国际油价走势,需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否获得有效缓解。

“当前基本面没有改,供需格局亦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是目前的全球经济不足以支撑现在的高油价。”董秀成说,“从历史看,能源制裁导致的能源短缺未必非常严重。所以我预判,随着地缘政治溢价影响的逐渐缓解,油价可能会回落。”

董秀成强调,随着能源转型的逐步推进,全球对化石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依赖会越来越小。但是2021年以来欧洲激进的能源转型带来的能源短缺教训需要吸取,能源转型过程中,能源的增量一定要高于对化石能源的减量,从而避免出现能源安全的风险。

对于当前中国政策层面如何应对高油价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董秀成表示,中国能源政策需要在能源安全、能源转型和能源效率的“不可能三角”中寻求平衡。

“这三者之间需要找到一种权衡的关系,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协调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推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董秀成说,要将国家能源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能源供给;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公平和考虑成本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针对性的税收、补贴等政策措施。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