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种枳壳,让不毛之地变成“金山”

2022-05-10 14:37:2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访重庆新嘉艺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银富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刘霞 李淼

好的乡村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近日,记者来到新嘉艺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潼南区上和镇团山村的3000亩枳壳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蜿蜒起伏的山峦上,一望无际的枳壳苗仿佛给乡村铺上了绿毯子,公司负责人李银富正在察看枳壳的生长情况。看着长势喜人的枳壳苗,李银富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枳壳是一种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作物,盛产期每亩收入将超过1万元,整个基地年产值有望达到4000多万元。

▲ 李银富在基地察看枳壳长势

在新嘉艺农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潼南区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利用撂荒地、残次林、可套作旱地等,大力发展枳壳产业,形成了枳壳规模化、区域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格局,使枳壳产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从不毛之地到青山碧岭

7年前,团山村这一片荒山80%长的是比人还要高的杂草,如今漫山遍野的枳壳,一眼望不到边际,在村民眼里成了一座“金山”。

李银富是潼南卧佛人,1996年开始从事经营药材的生意,走南闯北到过不少地方。20多年来,他接触了大量的中药材,结交了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商,也跟着他们学到不少中药材生意经,对药材的属性、品种、种植、管理都有较深的了解和认知。比如,什么药材适合做粗加工利润高,什么产地的什么药材品质最好,在哪里需求最旺,他全部摸得门儿清。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他意识到,单靠传统的倒买倒卖很难再获得稳定发展,得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才能更好地把控质量,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于是,他开始留心中药材的种植项目。

2015年,他通过一个经营中药材的朋友结识了枳壳。据了解,枳壳是传统中药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工提取后,可用于制造抗炎、抗癌、抗病毒等药物,还可制作减肥茶、护肝茶、枳普茶等保健饮品。随着中药材现代化应用进程的加快,市场愈加广阔。而他的家乡潼南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无环境污染,当地土壤偏酸性,特别适合枳壳种植。

项目选好了,基地具体选址成了问题。在潼南区农业农村委的推荐下,李银富邀请重庆市中医药研究院、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等的知名专家到潼南实地考察、调研、取样,最终将种植基地选定在上和镇团山村。李银富介绍,团山村山地多,耕地面积较少,不利于精耕细作,但恰恰复杂的山地地形有利于形成天然的排水沟渠,再加上气候温和、海拔适中,具有发展特色经果林和药材种植业的得天独厚条件。

2015年11月,李银富和合伙人在上和镇团山村流转3000余亩土地,成立了重庆新嘉艺农业有限公司,着手种植枳壳。

▲ 李银富向记者展示烘干的枳壳

从“困难重重”到“硕果累累”

2016年是新嘉艺农业有限公司正式开工的第一年,面对3000余亩草长得比人还高的撂荒地,李银富雇了5台挖掘机开荒,好不容易挖出了一个生产基地。

比开荒建基地更困难的事接踵而至。“山路太窄了,运送苗木、肥料等农资的一般车辆上不去;山上没通电,机器也运转不起来;生产基地虽然挖好了,但没有生产便道,不利于工作人员出行和作业。”李银富回想起当年基地的建设状况,不由得感慨了起来。

正当李银富一筹莫展之际,上和镇的干部来到了他的基地,详细了解基地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并向区里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区交通局过来勘察后,发现通往种植基地的道路偏窄且弯路多,不利于拉药材的货车上山下山,于是在基地修了5千米产业大道和5千米生产便道。除此之外,区农业农村委资助25万元安装了一台630千伏安的变压器,通上了动力电。”李银富感激地回忆道,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 团山村枳壳种植基地

为掌握枳壳科学种植管理技术,李银富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总结,积极参加潼南区农广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邀请重庆中药研究院的专家前来授课,引进由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育成的枳壳新品系 “渝枳一号”及改良品种,坚持施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致力提升枳壳的产量和品质。枳壳栽植后四五年才挂果,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土地,他还在枳壳行间套种了耐荫的药材黄精,在基地周边空地种植黄柏。

原以为枳壳种植已然步入了正轨,哪知一场持续的干旱给枳壳的生长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一击。2017年8月份,团山村烈日当头、酷暑难当,由于没有水源,当时种下去的6万株枳壳,只存活了2.8万株,枯死了一大半。

“沉痛的代价让我知道了自己种植经验的不足、技术的缺乏。这么大的一个基地,怎么会没想到修蓄水池呢?”李银富至今谈起还满是后悔。后来,镇上的干部了解到情况后,向区农业农村委反映后,在基地修了8个蓄水池,解决了缺水的问题,枯死的种苗也慢慢补齐了。

基地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枳壳种植管理渐渐走上了正轨,目前已经拥有一个2200平方米的初加工厂房,拥有人工智能烘干设备6套,枳壳切片机6台,振动筛1台。每次每套智能烘干设备烘烤中药材鲜枳壳4吨左右,一个月可以烘鲜枳壳500吨左右,一年可以烘鲜枳壳5000吨左右,基地收获的果实可以及时进行初加工及烘干处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21年基地实现初挂果,收获了100多吨枳壳(干货)和20吨左右的枳实(干货),带来接近400万元的收入。”李银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1年枳实(干货)卖价每千克45元、枳壳(干货)每千克价格30元,进入丰产期后,每亩枳壳(干货)产量大概在500千克、枳实(干货)130千克,丰产期每亩收入在1.3万元左右,整个基地产值将达到4000多万元。

▲ 烘干的枳壳

从产业振兴到共同致富

枳壳的挂果期为4年,为了让村民有盼头、有收入,李银富雇佣村民翻地、除草、施肥、灌溉、整枝等,每人每天支付60元的工资。仅凭这一项,村民就可以年增收数千元。

“我把土地流转给李老板了,每年不仅有收入,每天还能来帮工,一天至少也能有60元,离家近,还能赚钱,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儿了。”团山村村民陈建华说。

团山村有许多像陈建华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的村民,他们难以离家外出务工。新嘉艺农业有限公司的入驻,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难题。

“每天平均有二三十名村民在基地帮工,负责除草、掏施肥沟、剪枝等工作。但摘果、烘干的收获季节,劳动力需求更大,有80到100名左右。我们也希望村民们能够在家门口就把活儿干了、把钱挣了。”李银富告诉记者,比如摘果期,工人的工资是按照果子的重量计算,勤劳肯干的工人两个月最高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中等的工资收入也有7000元左右。

“没想到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如今还当上了管理人员,每个月还有额外的管理工资。”基地生产管理员刘德华高兴地说,公司现在还有两名管理人员,情况和他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民到从事管理工作,真是越干越有劲,致富更加有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个枳壳、枳实产业延伸,在潼南打造万亩枳壳、枳实基地,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合作,将枳壳、枳实的提取物研发出来,做精深加工,让小枳壳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李银富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