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重庆酉阳:万象“耕”新 抛荒水田“种”出村民新希望

2022-05-09 08:54:28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通讯员 刘良玉)近日,晨雾尚未散尽,随着一阵阵机器轰鸣声,重庆市酉阳县黑水镇苏家村湿地坝(小地名)又掀开了新一天的火热场面。在这里,村民们正忙着耕田、灌水、管护秧苗,再过一周,原来的抛荒水田将披上绿装,“种”出村民们的新希望!

湿地坝变成“空壳村”

苏家村9组湿地坝,三面环山,中间是一片200多亩的水田,村庄原住着45户人家270多人,村民们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均为木质青瓦房。

过去,村民们靠种水稻和玉米维持生计,因湿地坝所处地势为“凹”字形,一遇涨大水,一淹就是七、八天,村民们种植的水稻等粮食作物颗粒无收。

为了改变粮食被水淹的困局,从1968年开始,当地村民发扬愚公精神,用简陋的工具,从最低处的山中,人工开劈防洪洞。

年近七旬的村民汪兴体介绍,为了不再受洪灾之苦,短短的220米防洪洞,到1998年,湿地坝人硬是苦战了整整20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当地村民靠种植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到了年终,村民们一算账,一家人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总收入也只有几千元。

九十年代后,湿地坝人不甘于现状,年轻一代纷纷融入打工潮,有的甚至举家搬走。到2020年,湿地坝原来的45户人家270多人,只剩下20多人留守村庄,200多亩水田和部分旱地几乎大部分抛荒。

渐渐地,湿地坝变成了“空壳村”。

小伙回乡荒田变良田

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湿地坝人汪飞回乡过春节期间,看到大片水田抛荒,不由得一阵阵心疼。于是,他决定改变这里的面貌,带领村民走共富之路。

汪飞是湿地坝人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之一,在外的事业越做越大。乘回乡的机会,他走西家跑东家,与村民讨论村庄的发展问题,几番下来,一张雏形蓝图摆上了桌面。

去年冬,在县镇村三级全力支持下,汪飞与村民汪兴贵(9组组长)、汪志昌、汪志祥、冉兴燕等4人合计,先将抛荒的200多亩水田翻耕出来,种植有机稻,让荒田变成绿洲。

于是,他们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汪飞委托汪兴贵等4人与45户村民签订了合同,村民以水田入股的方式成为公司成员,参与公司分红并在基地务工。

今年按保底每亩按100元分红,明年按200元分红,年底视效益再进行第二次分红。同时,村民在基地务工,根据工种不同分别以100元、150元、200元不等支付村民劳务费。

随后,汪飞投资购买了一台大型耕田机、挖掘机、插秧机及部分农用器具,开始在湿地坝绘制心中的美好蓝图。

“从今年3月2日开始,我们起步翻耕荒田,到目前已接近尾声。”汪兴贵开怀地说,按照汪飞的想法,把这200多亩水田种上有机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过一周就要插秧了,待秧苗定根后,还要搞稻鱼稻鳝养殖呢。

湿地坝建成美丽村庄

“湿地坝五年规划,我们采取三步走,总投资计划500万元。”汪飞说,湿地坝有很好的资源优势,他们第一步将村庄的荒田种上优质稻,旱地种上优质黑玉米,首先解决抛荒问题,这样才有生气。

汪飞介绍,第二步是发展养殖业,计划养牛500头,前期发展200头,配套养殖一些羊和鸭,牲畜粪便处理后用于稻田肥料,稻草作为生畜冬季草料,在湿地坝全面实施循环农业。

“第三步,全面治理环境卫生,包装现有木质建筑,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汪飞说,在他们三步走计划实施后,湿地坝总收入将超过5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或更高。

汪飞介绍,在计划实施中,他们将在河道、田坎、土边和房屋周围,种上桃树、李树及各种草本花卉,让湿地坝真正变成“世外桃源”和“鱼米之乡”,这个目标力争在五年内实现。

村民冉隆和,以前一直在外地务工,今年没出门,就在湿地坝务工。“我在基地务工有收入,还照顾了家庭,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冉隆和自豪地说。

湿地坝的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是一幅美丽、富饶的壮丽画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