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鳅、虾、菜池塘共生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

2022-04-14 09:40:17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李兵 罗昌妃 王林善

池塘鱼菜共生技术是在池塘内,将水产养殖技术和水生植物栽培技术融合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的安全健康生态环保的绿色种养殖技术。鱼菜共生技术是以菜净水、以水养鱼、以鱼种菜的生态循环模式,减少了池塘尾水排放污染,同时又实现了鱼、水、菜的和谐共存,净化了养殖水环境,保障了养殖水域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了鱼塘养殖效益,有效利用了鱼塘水面,增加了市场蔬菜供应,为特色农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实践中,笔者根据市场、生态和技术要求,采用在池塘内放置网箱,网箱外养殖虾和滤食性鱼类(不投喂),网箱内水面上设置生物浮床种植空心菜,水中养殖泥鳅(投喂)的立体综合养殖模式,探索适合黔东南州池塘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中各投入品的搭配比例,试图建立黔东南州池塘鱼菜共生种养模式,进而改善黔东南州现有池塘水体养殖模式,减少养殖业自身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从而推动池塘养鱼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池塘鱼菜共生关键技术

1.池塘准备。在黔东南州台江县 4 个村实施示范推广面积 30亩,其中老屯乡报效村13亩,皆篙村5亩;台拱街道红阳村 3 亩;南宫镇南宫村9亩。首先将池水抽干、清淤、曝晒后加生石灰消毒。加水至1米,待水质达到“肥、活、嫩、爽”时可设置网箱放泥鳅苗种。

2.网箱设置及管理。网箱规格:长、宽、高规格为2米×4米×1.3米,网箱间距为2.6米,行距为3米(如图1),以能行船投饵管理为准,网箱吃水深度为1米,上沿高出水面0.3米,底部与池底的底泥接触。

新制网箱在鳅种进箱前15天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网箱20分钟后,将网箱架设在池塘中,让网片充分附生藻类。

3.浮床、空心菜设置及管理。浮床规格:100厘米×80厘米×5厘米,为聚苯乙烯泡沫育苗板,育苗板孔洞行间距都为10厘米,孔洞距育苗板边缘为5厘米,共80个孔洞。网箱内水面上放置浮床,浮床固定在网箱的两端,防止大风天气浮床移动。网箱内放置已育苗空心菜的浮床,浮床覆盖面积为80 %(如图2)。

按照菜类育苗要求进行空心菜浮床育苗,将合格空心菜苗带土或带营养钵移植到浮床上。禁止施肥和使用药物防治蔬菜病虫害,发现有病害蔬菜可直接移除池塘。根据生长状况适时采摘。

4.苗种放养及饲养管理。试验泥鳅为本地购买的台湾泥鳅苗,规格为3厘米,重量为1.09±0.28克/尾,放养密度为600尾/平方米。养殖期间基本不排放养殖用水,适当补充因蒸发而减少的水量,依靠空心菜、虾、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可添加藻类及水质调节药剂)共生作用下达到水质平衡。

在泥鳅苗入网箱后,在网箱外放养抱卵青虾1千克/亩,规格4~6克/尾;滤食性鱼类(鲢、鳙)15~30千克/亩,规格200~300克/尾。

二、示范推广结果

1.水质变化。经过4个月的养殖,不定期对其池塘内水体和网箱内水体进行水质测定10次,网箱内与网箱外的水质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变化,其总氨氮变化范围0~0.3毫克/升、总亚硝酸盐氮0~0.1毫克/升、pH值7~8.2、溶解氧5~9毫克/升、透明度22.5~28.5厘米。

2.渔获物产出。在4个村实施示范推广面积30亩,泥鳅平均成活率为82%,商品率为93%,单产为9.9千克/平方米;青虾单产为12.3千克/亩,单产滤食性鱼类38.4千克/亩,单产空心菜627千克/亩。具体见表1。

三、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在鱼菜共生鱼塘内,鱼的排泄物为空心菜提供养分,空心菜又反过来净化鱼的生活环境,最终收获的空心菜无农药添加,口感更好,贮存时间也较长。

①总产值情况。按照表1的示范村总的渔获产量,同时根据销售价格推算可得出2020年示范村总产值为69.503万元,单位面积产值为23168元/亩(如表2)。

②费用支出情况。4个示范村资金使用情况:62.9万元(见表3)。

③利润。按照网箱5年使用寿命,泡沫浮床4年使用寿命计算折旧可得:折旧支出为54.48万元,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试验渔获物的价格不佳,总产值为69.503万元,总利润为15.023万元,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

2.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池塘内进行泥鳅的网箱集约化养殖,既可减少饲料的浪费,又可以时刻了解泥鳅的生活状态,同时方便捕捞上市,减少工作量。通过在水上种菜,网箱外养殖滤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青虾,可大量减少饲料残饵污染水质,同时空心菜又能吸收水体内富余的氮、磷、钾肥,如此可以大大减轻水体生产负荷,保证了水体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极大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通过池塘鱼菜共生系统的建设,探索了符合黔东南现代农业发展导向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质量发展农业。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可节约土地资源,提供优质蔬菜;可美化环境,参与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循环养殖新模式可作为引领水产养殖也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为池塘养殖的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注:本文系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鳅、虾、菜池塘共生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黔科合支撑﹝2019﹞2354号)成果。

556000 贵州省黔东南州水产站 李兵 罗昌妃

556300 贵州省台江县贵农生态科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王林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