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润城细无声 宜昌系统化全域建设海绵城市

2022-03-04 10:31:28  来源:国际在线

宜昌沿江而立、因水而兴,有2000多年建城史,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鄂西生态屏障区,年降水量1100至1200毫米,境内河流总长5089公里,集水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河流164条,是全国丰水型城市的节水典范。

宜昌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因势利导保护长江流域敏感水域生态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增强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

顶层设计,建造会呼吸的城市

“吸”——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呼”——在需要时释放、利用蓄存水。

在宜昌奥体中心,一场大雨过后,地面微微潮湿,渗水材料铺设的道路上看不到积水,雨水通过路面缝隙式排水沟,经两侧植草沟,流向湿地滩塘或雨水收集池,收纳的雨水可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可称为“会呼吸的城市”。“海绵”包括河湖水系、蓄滞洪区,也包括城市配套设施。这意味着,海绵城市建设是复杂系统工程,高度考验着城市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智慧。

宜昌紧扣城市水生态这个核心要素,结合自身生态禀赋,吸收先进经验,探索“宜昌路径”。

2015年,宜昌结合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环境治理、片区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加速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编制《宜昌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指引海绵城市建设。2019年,出台《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近期实施方案(2018-2020)》《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技术导则》,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落地性。2020年,出台《宜昌市城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建”与“管”,加快形成海绵城市规划管控机制。

2021年,宜昌将国家海绵城市创建纳入城市优功能攻坚行动,市政府实行周调度,住建、财政、规划、园林、交通、城管、水务等部门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为市民带来会“呼吸”的城市生活。

生态优先,系统化全域推进实施

至2021年底,磨基山公园、求索广场众创中心、沙河综合整治PPP项目、柏临河湿地公园、城市绿道等130个项目完工,完成总投资44.98亿元,新增海绵城市面积44.7平方公里。

——渗。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用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滞。在园林绿地、市政区域景观、道路设计中采用透水铺装,强化雨水渗透,减少雨水滞留。

——蓄。充分尊重自然地形地貌,建设雨水蓄水模块和地下蓄水池,雨水自然散落后有效储存。

——净。通过改良土壤、种植植被、建设绿地等,将雨水初步过滤,再由人工净化系统截污净化,用于日常使用。

——用。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回收循环设施就地使用,日常中可用于灌溉、冲洗、消防及景观用水等。

——排。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灌渠相结合,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宜昌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地制宜优化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因势利导善用自然资源,包括透水停车位、透水铺装广场、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元素”,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同步建立运行长效生态管护标准。三峡大学海绵校园、运河公园、沙河公园等项目的建设及运营,为海绵城市建设丰富了经验。

精心建造,打造山水交融的自然画卷

2020年,网络评选国内“十大最美海绵城市景点”,宜昌运河公园被网友推荐上榜。因其巧妙设计,将水域变成水体净化器,增建林丛、栈道、廊桥和亭台,通过最少的干预,使之成为“生态海绵”,净化运河水体、缓解城市内涝,保留场地记忆,同时为市民营造别具特色的休憩空间。

宜昌打造的山水交融、城在景中的自然画卷远不止这一幅。

通过实施净化城市“动脉”行动,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城市蓝绿空间,优先保护现有绿地、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重塑健康自然弯曲河湖岸线和生态驳岸……宜昌将“城市双修”理念与海绵城市技术系统贯穿水生态整治全过程。(周寒飞、叶声、丁恒)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