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渝北区木耳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2022-02-17 10:44:5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记者 刘早生 特约通讯员 韦剑刚 杨厚伦

“以前在鸡窝地巴掌田上种点粮食,还不够自己吃,村民只好出去打工,土地多数撂荒,自从村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产业接二连三发展壮大起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谈及如今的生活,渝北区木耳镇新乡村村民黄远良兴奋地告诉记者。

曾经的新乡村山沟多,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导致成片土地撂荒,长满了葛藤杂草,既没有生态价值,更不适合农业耕种,资源浪费严重。如今,乘着渝北区高标准农田暨宜机化改造的春风,新乡村已经实现了旧貌换新颜:通过整村推进土地整治,原来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的地块整理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2021年全村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宜机化改造土地2500亩。

新乡村是渝北区木耳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宜机化改造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木耳镇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宜机化改造引领助推乡村振兴,在白房村、新乡村、新合村、石鞋村、五通庙村规划面积10000余亩,深入推进新乡村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发展兼具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创新等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打造成为“都市农业示范区,智慧乡村创新地”,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木耳镇新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宜机化改造项目区

农田水利补短板

渝北区木耳镇面积83.42平方千米,其中城市板块约15平方千米、农村板块约68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11个村,是重庆市渝北区大城市大农村的一个缩影。

“木耳镇境内多山地、丘陵,土地零散、细碎,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何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激活农村土地活力,走出一条城市近郊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为了木耳镇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渝北区农业农村委深入调研、认真商讨后,决定在木耳镇启动新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宜机化改造为引领,破题撂荒地耕种困局,努力将木耳建设成为现代山地农业“示范园”、全面乡村振兴“试验田”、城乡融合发展“会客厅”。

2020年以来,渝北区在木耳镇开展了以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方向目标的“七化”示范区建设,探索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利用的整地与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路径,按照“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方式,采用“水平条田化、地块缓坡化、坡地梯台式、地块互联互通”四种模式,推进农田并整,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乱变顺。

“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小田变大田,旱能浇、涝能排,机耕道直通田头,这将大大提高木耳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渝北区农业农村委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说。

木耳镇在渝北区率先探索实施水旱同改,宜机化改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推进,现已完成旱地宜机化整治4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整治500亩。整治后的耕地平整连片,道路、沟渠纵横交错,“田网、水网、路网”等农业基础设施呈体系化分布,完善了基础设施,彻底解决了过去田土不平整,排灌沟渠不通畅,农田汛期涝、平时旱,田间道路通行难的问题,全面改善了机械化耕作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 “农小李”家庭生态农场草莓种植基地

土地集约利用生“金”

“我家10几亩土地,一年流转费6000元。在家门口的‘农场’上班,一年工资4万元。在农村,能有这个收入,我感到很幸福!”木耳镇新乡村农民杨德福盘算起自己的年收入,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杨德福深有感触地说:“这多亏了政府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我们这里的土地比较零散,生产不方便,很难流转出去。经过改造后,这里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吸引了外地新型经营主体的投资目光。如今,土地成了香饽饽,不仅流转费高了,而且还带来了一些就业机会,我就成为一家新型经营主体的专职‘田管员’,收入比以前高了几倍。”

木耳镇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宜机化改造的机遇,聚力推进深化农村改革,尝试推行“确份不确界,确地不确田”,不再确界到户,引导农户之间、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开展股份合作,采用出租、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

据悉,木耳镇自2019年3月起,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并由各村联合社共同出资成立重庆展鸿木耳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即木耳集体经济“总公司”。“总公司”负责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实施全域性、政策性和资源性项目,整体推进全镇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统筹盘活农村各方有利资源,解决村集体经济各自发展无实力、资源禀赋不平衡等问题。

为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聚合效应,渝北区农业农村委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聚力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收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增耕地开发保护融合,进一步完善农田建设体制机制,提升工作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目前,木耳镇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宜机化改造,培育发展起雷竹、柑橘、苗圃、梨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集约化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已具雏形,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 木耳镇五通庙村“农小李”家庭生态农场草莓种植基地

做好“接二连三”大文章

走进木耳镇新乡村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示范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一户户农家院落雅致整洁,一个个农业项目风生水起,昔日的撂荒山地如今种上了沃柑、草莓、蔬菜等经济作物,一派生机勃勃……

李伟是四川农业大学的毕业生,2016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渝北区统景镇,流转土地种植传统大棚蔬菜,但一直不温不火。2019年,李伟打听到木耳镇在建设新乡村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于是选择来到木耳镇五通庙村,流转了55亩土地,开始发展家庭生态农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李伟的家庭生态农场已初具规模,生态种植技术不断更新。现在,李伟的农场里,不仅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升,还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农小李”生态农产品品牌,主要有草莓、西瓜、番茄,以及一系列的四季果蔬,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同时还通过电商,把木耳镇出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售配送到了主城九区,实现了80万元的年产值。与此同时,李伟也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他的农场还帮助当地近30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增收0.8万~2万元。

“项目区规划重点发展柑橘、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已建成3900亩无核沃柑生态采摘园及占地70多亩的大型现代化食用菌工厂,有力推进集绿色种植、休闲采摘、户外体验、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乡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正在打造成为渝北乃至重庆市知名的农文旅充分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木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了‘小试验、大方向,探路子、作示范’的作用,形成了可供全区乃至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既能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增加双赢,又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保护土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成为解决农村承包地撂荒的有效途径。”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农家科技》(2022年01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