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训班充电,到田间大显身手;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从依靠传统经验,到相信科学用科学,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正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振兴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领头羊“开路”,产业驶入快车道
寒冬时节,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四面山村的草莓大棚里红火一片,采摘者、收购商络绎不绝。“应用了新的管理技术,亩产能超过1750千克,一亩就能挣4万元。”基地负责人徐秦平介绍说。
四面山村草莓产业的发展,要从一堂课说起。2018年,徐秦平和几个村民,参加了璧山区农业农村委开办的草莓种植培训班,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到销售、经营管理,学成归来的徐秦平便带领村民发展起了这个占地近100亩的草莓种植基地。为产业育人才,育人才促产业,正是重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核心理念。
从“胡子眉毛一把抓”到根据需求开课堂,重庆各区县农广校举办的柑橘、花椒、草莓、蔬菜等培训“小班”里,育出了一大批农业“高手”,让产业发展有了领头羊,带动了更多的农民从产业发展中受益。
专家进田指导,农民课堂充电
每到西瓜、蔬菜等的收获季节,河南省西华县迟营乡的迟红旗总是忙不过来,老顾客年年来、新朋友络绎不绝,优质的产品、精美的包装背后,是不断增加的收入。
要在几年前,迟红旗不敢想:“农民种地也能挣大钱?”在专家的指导下,迟红旗的合作社里,番茄从育苗到种植“整套”齐全,芹菜高价卖到郑州等地,小西瓜没上市就被订购一空。
如今,迟红旗有了自己的包装、商标、品牌,即使产品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依然供不应求。从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绿色食品认证,农业专家源源不断的技术“注入”,让他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今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开班,迟红旗早早就报名参加。“现场指导和系统学习都不能少。”迟红旗说。
农业农村新政策、法律法规、种植技术、经营思路等内容让培训学员收获颇丰。不少学员想参与的线上销售,在培训班也能学到,还能现场实践,过把“主播”瘾。
科研院所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把农民请进来,早已不是新鲜事儿。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齐发力,为给乡村振兴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早在几年前,四川省宣汉县老君乡还是当地的贫困乡镇。穷,让年轻人纷纷外出找出路。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守着家创业,王有润是第一个。蔬菜大棚里,王有润拿起一根辣椒,能讲上半天,从大棚建设、辣椒种植到市场行情,俨然成了一名“土专家”。
“100天成熟,赶到年前收获,销售价高,种大棚可比打工强多了。”王有润说。现在,县里的超市里都是老君乡的蔬菜。
纵观全国,像徐秦平、迟红旗、王有润这样的高素质农民不在少数。各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紧贴乡村产业兴旺、人才振兴需求,建立省、市、县分层分类、育训结合、全产业链工作机制,着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农业经理人)能力提升、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四类并进”培育行动,整体提升各类农民种养加销、经营管理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
《农家科技》(202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