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南川: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2022-01-15 10:00:2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陈泰湧

2021年,南川被推荐为重庆市唯一的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区县。

脱贫攻坚是一份历史“答卷”,在这场“大考”中,南川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何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南川正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延续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 兴隆镇金花村乡村新貌。汪新 摄

作为全市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之一,南川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扩容的重大机遇,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立足山水自然、乡村田园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六个强化”筑牢底盘,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突出“六个抓手”纵深发力,确保脱贫成效更可持续,构建“五个体系”接续奋斗,确保有效衔接更加有效。南川用脱贫这把“金钥匙” 撬开了乡村“振兴门”,农业新业态逐步兴起、农产品更高效绿色、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乡村环境持续改善……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乐章在南川大地上徐徐奏响。

▲ 大观镇龙川村蓝莓基地。甘昊旻 摄

深耕特色产业 增添乡村振兴底色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南川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的产业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理念,围绕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把特色资源变成特色产业,探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这篇大文章,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为确保脱贫成效可持续,保障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南川区坚持投入不降、责任不松、力度不减,不断提升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六个抓手”纵深发力。

抓特色产业发展,2021年,南川区紧紧围绕“3+2”特色产业,财政衔接资金重点用于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占比达到52%,全区新增规模化种植中药材2.4万亩,新建茶叶基地2000亩,新种植方竹3000亩,建成绿色精品稻米基地5万亩,扩建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3000亩,全区95家龙头企业吸纳723名脱贫劳动力长期务工就业。突出“旅游+”带动模式,鼓励脱贫群众通过经营农家乐、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就近务工、销售农产品等方式直接增收,全区乡村旅游接待1856.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2.57亿元,分别增长41%、91%,带动全区2000多名脱贫人口吃上“旅游饭”。

▲ 兴隆镇金花村的茶园。甘昊旻 摄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抓易地扶贫搬迁后扶,累计整合投入资金3.3亿元,实施搬迁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53个。在集中安置点周边发展增收产业项目,创建国家级、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区级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

抓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全区开发公益性岗位3408个,开展各类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职业培训3382人次,目前有就业意愿且已就业脱贫劳动力20692人,超年度计划1.48个百分点。

南川区将农产品销售作为拉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有力抓手,统筹“产品”与“质量”,贯通“线上”与“线下”, 截至12月10日,全区购销帮扶产品8685万元,超年度任务20个百分点,惠及3670户脱贫户。

抓脱贫小额信用贷款,2021年1—11月,新增贷款472户次2054万元,全区获贷率达到68.69%,排全市第六位,逾期率降至0.51%,低于1%的风险警戒线。

在衔接资金项目监管方面,南川区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重点,2021年共争取和筹集衔接资金12978万元,同比增长25.45%,其中区级财政安排资金3652万元,同比增长7.4%,增幅全市第一。2021年全区下达衔接资金项目198个,截至12月10日,完成拨付资金12437万元,资金拨付率达95.83%,项目完工率、资金拨付进度均居全市前列。

▲ 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该村基础设施设备齐全,村民正在村中玩耍嬉戏。任前蔚 摄

整治人居环境 擦亮乡村振兴亮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点任务。在持续抓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的基础上,南川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秉承“乡村即景区”理念,实施景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有序实施,进一步做好农村道路畅通、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利用、数字乡村建设和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

曾经“脏乱差”,如今“洁净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近年来,南川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实施“五沿带动·全域整治”工程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按照统一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高质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改善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南川还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小切口”, 确保有效衔接更加有效,南川区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保留“原自然风光、原住民风俗、原民居特色”的原则,全面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逐步提升村容村貌。

在规划示范上出新。全覆盖编制完成村规划,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用地,开展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三师”下乡行动。重点聚焦沿旅游景区、沿高速公路、沿城郊环线周边区域,在南北片区分别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着力形成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带动周边的辐射核心和发展态势。

在环境整治上求美。立足区位、交通、生态、民俗等特征,科学划定生态、生活、建设空间,合理布局村级建设用地,有效引导村民聚集点、乡村旅游服务点、康养体验点等选址。以大观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为示范,围绕环金佛山、神龙峡、山王坪和大观园的重点旅游通道沿线,持续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庄。“三合院”“四合院”布局的传统民居、山水交融的网红民宿、古韵幽静的乡村酒店等乡村旅游设施惊艳登场……

在长效机制上破题。扎实推进写好绿色文章,坚持生态宜居与产业富民相结合,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让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生态优良与生活富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按照“可看、可玩、可参与”原则,大力引进城市资本下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在大观、木凉、河图等乡镇打造了“十二金钗”大观园等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塑造了避暑纳凉型、生态休闲型、花果观赏型、农家田园型等特色休闲旅游模式。

2021年,南川区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064户,新建“四好农村路”200公里、生产生活便道132公里,新建农村污水管网8公里,184个行政村实现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310户,石溪盐井等7个村创建为“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大观铁桥等6个村申报参评成渝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

▲ 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任前蔚 摄

推进乡村治理 提升乡村振兴成色

乡村振兴靠组织,近年来,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根本遵循,南川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选准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推动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不断破译乡村振兴的密码。

南川区着力从抓党建角度破解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五小工程”为支持点,努力构建一个利益有保障、纠纷能化解、矛盾能消融、生产更发展、生态更宜居、生活更幸福、旅游更红火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推行“小公约”,立起新规矩,组织村民建立简便易行、务实管用、能够记住、便于监督的《村规民约》,推动村民守法守纪守规矩、立言立德立形象,倡导村风文明新风尚;健全“小民主”,营造好氛围,健全完善村党委引领的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按照“群众提、村党委审、村民议、代表决、监委督、群众评”流程;深化“小服务”,真情暖民心,成立志愿服务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拉近村民及村组干部之间的距离;加强“小调解”,凝心铸和谐,组建以村专职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为主体的调解队伍,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维护“小平安”,合力保稳定,实施村民聚居区村村响“小喇叭”工程,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推动落实“法律法规进农家”, 由党员带头成立村级义务治安巡逻队244支,引导党员群众自觉“看家护院”“巡逻打更”,确保安全稳定,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投用“雪亮工程”,联网应用视频资源13000余路,提升村民安全感。

下一步,南川区还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部署要求和重庆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以《南川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为蓝图,扎实开展乡村治理有效示范镇、村建设,总结提炼工作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乡村治理有效工作经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