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渝中区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治理新路径

2021-10-25 08:56:51  来源:重庆日报

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变身温馨的“居民乐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丰富多彩;平时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将服务送上门……生活在渝中,越来越幸福,已成为很多“老渝中”的共识。

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近年来,渝中区切实加强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为出发点,以服务精细化精准化为目标,以依法治理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渝中怡家”,构建“1133”模式(即城市社区打造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三个服务、三个机制),夯实社区治理平台,增强社区服务能力,切实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平台 亲民化改造社区办公用房,打造“居民乐园”

“空间温馨舒适,办事方便快捷,‘大变样’的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让我觉得非常惊艳。”居民周女士在解放碑街道沧白路社区“渝中怡家”办完事后说。

渝中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中怡家”寓意“渝中一家人”“渝中美好家园”, 这里既是服务场所、活动空间,也是治理平台,其核心理念是“亲民、便民、优质、专业”。

为此,渝中区在社区办公用房推进亲民化改造,变生硬阻隔式空间为便利生活化场景。

去机关化,营造温馨环境。设置开敞式、开放式、通透式空间,尽可能拆除以前的长平台、封闭式墙壁。倡导在陈设上多摆放沙发、圆桌、茶几等家具,在色彩选择上多运用米黄色、黄色等居家暖色调,在场景营造上多使用花艺绿植、软装配饰等艺术物品,尽可能减少机关化风格的办公桌椅。

去形式化,规范标识标牌。开展社区挂牌专项整治,整合、取消、规范挂牌10余类。全面推行“一室多用”,统一设置公共服务区、文体活动区、沙龙区、办公区等功能区。

去办公化,增加服务空间。坚持“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原则,办公面积占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总面积的比例控制在10%左右,节省的空间全部用于增加居民活动场所。

这些“渝中怡家”一改原社区办公场地“柜台服务”的样子,开放的空间布局、蓝色与原木色的搭配、暖色调的灯光、艺术感十足的圆形沙发……时尚而温馨,让人眼前一亮。随着沧白路、中山二路、彭家花园等一批“渝中怡家”的建成,真正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群众的距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据了解,到2023年,“渝中怡家”将实现全区79个社区全覆盖,进一步优化渝中区社区治理平台,夯实社区治理基层基础。

一支队伍 社区工作者兼具职业化、专业化

在渝中区,社区工作者不再是大妈大娘,小年轻、青壮年甚至研究生打起了主力。

变化从何而来?渝中区按照成熟小区400户、老旧小区250户1名的标准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1360名,平均每个社区17名。严格选用标准,健全“区招、街用”机制,全面签订服务协议,开展“本土化”交流,培育 “专业+全能”型队伍,定期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同时,建立3岗12级岗位等级补贴制度,社区党委书记补贴最高达到四级调研员工资水平。同时,健全以居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测评结果以网格为单位全区拉通排序并与绩效挂钩。

据了解,为打通社区工作者的上升通道,渝中区每年拿出3个行政事业编制,面向社区工作者招聘。系列举措吸引了4名研究生考入社区,把社区工作当做一份事业来干。

三项服务 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解决问题

很多渝中区居民发现,近年来,自己总能在社区背街小巷、小区楼道里、居民家门口“偶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而这,正是渝中区全面实施的“三上三清”社区服务行动的结果。这一行动让社区工作者走出办公室,将社区工作从“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

据介绍,“出门”后的社区工作人员主要是“上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了解辖区居民及企业情况;“上路”,走街串巷、进楼入院发现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问题;在这过程中,得“上心”,坚持清白做人、清白干事。

配合“三上三清”,渝中区推进社区工作综合服务、专业服务、精细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在全面推行综合服务方面,渝中区统一将原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的10余个部门条线窗口整合设置为2个-3个综合服务窗口,建立窗口人员AB角、轮流值班制度,推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工办理”服务模式,细化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26大项为93小项,编制30余项代办、受理事项操作手册,规范制定民情日志台账,专职社区工作者每人每周用于走访群众的时间不少于50%。

为精准供需对接,渝中区整合统筹社区资源,梳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科学设置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项目,突出因地制宜、供需对接、“一社区一特色”,不搞全区“一刀切”。如针对文化资源丰富的社区设置“文化剧场”、微型企业比较多的社区设置“小微驿站”、紧邻学校的社区设置“四点半课堂”、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设置“老年大学”“社区食堂”、人流集中商业价值高的社区设置咖啡吧、花店等。

今年以来,全区社区工作者累计走访群众41.8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1.5万个,真正服务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经第三方机构独立调查,居民满意度从2018年的80%上升到2021年的98%。

三个机制 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会化治理

听讲座、学手工、咨询法律服务……家住大溪沟街道的方婆婆忙得不亦乐乎,她说,现在“家门口”的社工活动越来越丰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平时遇到什么难处,也可以向社工寻求帮助,这让她觉得生活在渝中非常幸福。

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社会化治理,变社区居委会单打独斗为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必然。

“我们主要建立了三个机制,第一就是促进资源向社区下沉。”渝中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渝中区推行区委常委联系街道、部门结对社区,街道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社区警长担任社区党委副书记等工作机制,增强社区力量。区级财政每年投入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经费达到7000万元,在每个社区每年服务群众专项经费30万元、办公经费20万元的基础上,整合环卫、绿化、物业等经费下沉社区,平均每个社区每年增加经费40余万元。

第二个机制是增强社区统筹统揽能力。全面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街道点题、部门答疑”“社区举旗、家家出力”、“居民点单、党员接单”服务机制,常态开展“三级书记马路办公”和以“上门、上路、上心”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行动,及时解决社区问题。同时建立“区级部门下沉事项举报机制”,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切实为社区减负。

第三个机制是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渝中区每年引入11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入驻“渝中怡家”,针对困境人群、精神障碍患者、老年人、青少年等实施服务项目100余个,直接服务居民群众4.6万人。

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目前,社区治理理念已贯穿于渝中区委区政府决策全过程,形成了渝中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便民化建设基本规范、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实施办法、“三事三色”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等可复制可操作的社区治理机制11项,有力提升了渝中区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