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力量,涵养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
特色文化夯实产业基础。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依托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优势,助力产业融合升级。挖掘乡村多元特色文化,促进农耕文明特质、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相整合,为传统产业赋予文化内涵。做好特色文旅产业,推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文化附加值,以“古、情、奇、养”思维打造文旅名片。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依托数字化网络平台和创意推广,实现乡村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乡贤文化引来人才聚集。“人才旺,事业兴。”要发挥“以文化人”“以文兴城”作用,依靠乡情乡愁的纽带功能,吸引凝聚各方人士参与乡村建设。通过“乡情乡建”“归雁计划”,留住更多返乡毕业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让爱乡、恋乡的人留乡、建乡,为乡村发展献智出力。积极对接机关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争取更多领导干部、专业人才到乡村、乡企挂职、兼职或创业,为乡村建设引入乡贤。通过“校企合作、院村合作”等方式做好乡村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乡村人才的技术能力,让乡村人才开拓视野,增强技术,拓展思路。
和谐文化凝塑生态美境。最美是乡景,最忆是乡情。实现乡村生态宜居必须推崇和谐文化,凝塑生态美境。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共享自然之美。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打造“洁、绿、亮、美”的人居环境。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保护和修复地方特色村落布局、族群古居、建筑类型,传承深厚悠久的文化遗产。进一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将和谐文化融入生态美境,诠释乡景乡情。
文化共识熔铸组织力量。组织强,则乡村强。必须加强先进文化引领,增进文化认同,凝聚文化共识,夯实组织力量。弘扬红色文化,讲好地方革命故事、先烈故事、党的故事,用好地方红色资源,以优良党风引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破除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与乡村善治相适应的伦理风尚,充分挖掘传统乡村社会组织模式和治理智慧,发挥乡规民约的自我约束和乡村舆论的文化监督作用,在“三治融合”实践中探索凝聚共识、汇聚力量、集聚智慧的乡村振兴文化模式。
(作者单位:黄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