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高温高湿条件下水稻纹枯病的科学防控对策

2021-08-03 14:29:12  来源:《农家科技》  作者:余成良

夏季气温较高,部分地区连续出现暴雨天气。如此气候条件极易造成田间积水、温湿度偏高,利于水稻纹枯病发生与流行。据有关部门预报,今年水稻纹枯病为中等发生,在低洼沟槽田、背阴田极有可能大发生。水稻纹枯病又叫云纹病,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分蘖盛期至穗期受害最重,主要侵害水稻叶鞘,后期可深入茎秆内部导致叶鞘腐烂,养分不能向上输送,进而造成叶片由叶尖向下枯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是水稻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减产 5%~1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 30%。由于纹枯病从水稻基部开始发病,早期农户不易察觉,因此更要注意防范。

1.为害症状。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状,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孕穗期至破口期受害,可导致稻株结实不良,严重时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

2.流行规律。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性病害,其发病流行主要受大田菌源数量、气象条件、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等影响。

①菌源数量。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在其他病残体或田间杂草等寄主上越冬的菌丝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春耕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遇适温(25 ~ 32℃)高湿,即可萌发菌丝侵入叶鞘。田间菌核数量与病害初期发病轻重密切相关。上季发病重的田块,田间菌源充足,当季稻株初期发病率高。新垦稻田或上年、上季的轻病田,一般当年或当季发病亦轻。

②气候条件。水稻纹枯病菌喜高温、高湿,最适温度为 28 ~ 32℃,适宜相对湿度为 95% 以上。在温度为 23℃以上时,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相对湿度低于 85% 时则病菌生长缓慢。在常年情况下,南充稻区水稻各生育期均适合此病发生,可出现多次发病高峰。

③品种抗性。目前尚未发现对纹枯病免疫的品种,但水稻品种间抗(感)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病 ;矮秆阔叶品种因分蘖多、群体大,比高秆窄叶品种更易感病 ;迟熟品种最抗病,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感病。

④栽培管理。水稻的栽培管理与病害发生关系较大,下列措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一是随着水稻直播面积的扩大及栽培密度的增加,造成水稻群体过大、田间郁蔽、通透性不好;二是氮肥的多施、迟施,造成水稻植株柔嫩、徒长、叶色深绿、叶片疲软、过早封行;三是深灌、漫灌,造成田间湿度过大;四是带菌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还田。

3.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①清除菌源。由于纹枯病菌的菌核多残留在水稻基部,水稻收获时,应尽可能做到“齐泥”割稻,减少田间菌源基数。在春耕整田时,将漂浮于水面的烂渣、菌核一起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或晒干集中烧毁,以减少纹枯病的初侵染源,推迟发病时间,并降低纹枯病的发病率。

②选用抗病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病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对连年高发田块,应该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种植。

③做好肥水管理。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即要避免长期深灌,也要防止晒田过度。另外,要注意早施氮肥,增施有机肥、磷肥、钾肥,增强水稻植株的抗病性。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茎叶挺拔,后期不贪青。

(2)生物农药防控。每亩选用 24% 井冈霉素水剂 25 ~ 30 克,或 6% 井冈霉素·260 亿活芽孢 / 毫升枯草芽孢杆菌(纹曲宁)可湿性粉剂 100 ~ 120 克,对水喷雾稻株中下部进行防治。如病情较重,应连续施药 2 ~ 3 次,每隔 7 ~ 10天施药一次。

(3)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及时施药,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水稻分蘖末期为防治关键期,丛发病率达 5% 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达10% ~ 15% 时,需要用药防治。每亩水稻可用 9%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58 ~ 66 毫升,30% 苯甲·丙环唑乳油 17 ~ 20 毫升或 30% 肟菌·戊唑醇悬浮剂 30 ~ 50 毫升,对水后喷雾。施药时,要注意使药剂到达水稻下部。

总之,要着重抓好地势低洼、雨后容易渍水,或水位较深、田间湿度偏高的田块,以及栽植密度高、氮肥使用多、植株生长繁茂、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田块的水稻纹枯病防治。同时抓好稻田水分管理,平时坚持浅灌勤灌、适时晒田,尽量做到干湿交替管理;遇暴雨要迅速疏通沟渠,排出积水,降低稻田水位,避免田间持续高温高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