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今天(4月23日)我们继续和大家一起走进身边那些为民服务、让人暖心的特殊公共服务项目。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在运行中也发现一些老人由于经济困难不愿意到养老服务中心去养老。浙江省云和县试点推出“长者益智幸福坊”,让老人在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还能增加一部分收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浙江省云和县有9家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设置了各种养老设施,工作人员根据老人们的用餐习惯和口味,每周都会安排不同的菜单,保证均衡营养,并定期对老人的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进行定期监测。
云和县有山区留守独居老人3300多名,但是自2019年养老服务中心建立以来,来中心养老的老人很少。当地民政局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多数独居的老人认为自己还有劳动能力,不愿意去养老服务中心养老。
为了解决这些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安全隐患,吸引他们到养老服务中心来,依托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木玩加工业,当地民政部门在养老服务中心里引进适合老人操作的来料加工项目,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条件,工作人员从几十种轻量级木玩中反复体验,选择适合老人操作的颜色、种类。
这个取名为“益智幸福坊”的来料加工项目启动后,很快就吸引了一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这里养老。84岁的张邦增老人生活能够自理,一开始不愿意到养老中心来,听说养老的同时还可以干活挣钱,现在他每天都会到养老中心来。老人们给木玩原料粘贴胶带、打包整理,还可以一起聊聊天。
根据老人们的身体情况,每隔半小时,工作人员还会引导老人集体休息,确保劳逸结合。老人们在这里动手动脑,每月还有五六百元的收入,精神状态都有明显提升。如今,每个养老中心还设置了养老床位,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身体状况差的老人还可以进行托养。
驻守深山 峡谷警务室守护平安
我们再把视线转向青海省。在青海门源县大通河峡谷深处,有这样一个扎根基层的警务室,58岁的民警赵延寿和妻子田玉秀驻守在这里,为深山里的群众提供治安警务和矛盾调处服务。
大通河峡谷深处,眼前这座不足45平米的小平房,就是门源县公安局仙米派出所寺沟警务室,58岁的民警赵延寿和妻子田玉秀就驻守在这里。
峡谷深处一片寂静,警务室的电话铃声每天却响个不停。离当地村庄最近的派出所在60公里之外,老赵管理的这个警务室成了附近4个村618户村民唯一能就近办事的地方,他日常面临最多的问题,就是解决家庭矛盾纠纷。
因辖区内村民居住相对分散,30多分钟后,老赵来到村民王东主家。了解原因后才得知,因为老人思念在外工作的孙子,把火气都撒到了儿子身上。
经过一番调节,王东主和母亲化解了矛盾。近十年来,老赵时刻把村民的事儿放心上,处处为村民排忧解难,坚持每周至少一次进村服务,调解群众纠纷、开展普法宣传。像这样的家长里短,老赵数不清已经解决了多少回,村民们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2012年1月,老赵夫妻俩来到寺沟夫妻警务室,由于警务室管辖范围大,距离最远的村民家有五十多公里,山大沟深,有些路老赵只能靠步行,走累了就在河边歇歇脚,喝口山泉水。
如今,妻子除了陪老赵在村庄间奔波,还要开荒种菜解决峡谷深处购物不方便的问题,每天忙得团团转。
夜幕降临,峡谷深处的警务室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亮灯的地方。虽然基层工作不容易,但老赵说他还会继续和妻子坚守在这里。
公共服务 细微处见功夫
峡谷深处警务室里透出的亮光,守护着方圆几十里群众的治安安全,这份光,给大家踏实与信任;而开在村里的“长者益智幸福坊”,考虑到经济困难老人的实际困难,实现了他们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心中有感情,工作有热情,心里才能装着特殊人群的特殊需求,才能着手推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公共服务项目。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公共服务,细微处见功夫。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从9个方面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具体保障范围和质量要求。而其中,也明确提出将根据实际需求,提出更多针对特殊人群、特殊地域的特殊公共服务标准,让公共服务的阳光照亮、温暖到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