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拓宽肉牛养殖产业链 带领村民一起奔向“牛日子”

2021-03-19 14:20:4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

“我们这里卖的牛肉是早上从养殖场现杀配送过来的,非常新鲜,纯绿色养殖,品质放心,无添加不注水,是正宗的清流牛肉,各位慢慢享用。”在荣昌城区“清流鲜牛堂”餐馆,罗道华正忙着招呼食客。

这家餐馆是他2019年10月开办的,牛肉全来自他家的养牛场。在荣昌,说起牛肉,大都会想起清流镇,因为清流镇是渝西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罗道华便是清流镇永兴寺村的肉牛养殖户。多年前,他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涯,回到家乡开始肉牛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养殖场规模从最初的12头发展到目前的近300头,2020年销售额达到600万元,利润80余万元,实现了从打工仔到全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完美逆袭。他突出的业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个人因此入选2020年度重庆市“百名新型职业农民”。

▲ 罗道华正在给牛喂食

乘势而为,发展肉牛养殖

小时候,罗道华家境贫困,父母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也没什么特殊的技能,种几亩薄田看天吃饭,遇上不好的年份,口粮都成问题。17岁那年夏天,罗道华初中毕业,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懂事的他放弃了继续升学,选择了外出打工,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打工期间,文化程度不高的罗道华只能找些苦力活,进过鞋厂,做过酒店服务员、机械厂电工,但罗道华一直心怀创业的梦想,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打工人。手里有了一定资金后,他试着回乡养过兔子、开过食品加工厂,但因为资金和经验不足,都没搞出什么名堂就中途夭折了。2010年,在朋友的介绍下,罗道华进入一家连锁餐厅做服务员,因为脑子灵活、吃苦肯干,罗道华很快被公司提拔为分店的经理,工资实现翻倍增长。

2014年,罗道华的母亲被查出子宫癌,为了好好照顾母亲,他请了两个月的假回老家陪伴老人。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家乡发生的许多变化:村前过去的烂泥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干净的柏油路,水泥便道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镇上大力发展的塔罗科血橙产业、肉牛养殖产业,改变了过去包谷、洋芋、红苕三大坨的传统农业种植结构;曾经贫穷落后的绿色青山,被打造成AAA级景区……农村变得越来越有奔头了。想到母亲劳累了大半辈子,眼下正需要人照顾,于是罗道华有了扎根家乡发展的想法。经过几个月的纠结,罗道华最后决定辞职回家乡再一次创业。

前几次的创业失败,让罗道华意识到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罗道华在深入调研考察各种农业创业项目的基础上,几经衡量,打算从事肉牛养殖。

“选择肉牛养殖时,你主要考虑的是什么?”记者问道。

“在农村创业,除了种就是养,但是种养结合才是乡村发展的趋势,肉牛养殖正好顺应了这个趋势。”罗道华解释说,“此外,在连锁餐厅工作期间,我发现牛排、牛肉汤等牛肉系列菜品很受顾客青睐。牛肉价格一直稳步上升,与猪肉价格跌宕起伏、令人捉摸不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结构的改善, 肉牛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最初,罗道华养了12头牛。每天,罗道华和妻子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拉料、拌料、喂牛,然后清理饮水槽,再清除粪污,忙完这些已是上午9点多了,两人还没来得及吃口早饭。

“牛饲料不够需要买,我爱人就出去务工赚钱买饲料,我负责在家养牛。”罗道华表示,那段时间最苦,但是看到牛膘肥体壮,“心里倍儿爽”。

罗道华边养牛边学习饲养知识,除了自己买书自学,还积极参加荣昌区农业农村委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政府特别重视养殖业发展,经常邀请西南大学的专家下村指导,我现在和不少专家都保持联系,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咨询。”罗道华告诉记者。

就这样,靠着踏实肯学,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罗道华已经建起了占地17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拥有两幢可饲养300头肉牛的标准圈舍及附属建筑,每年能卖出200多头牛,2020年销售额达到600万元,实现利润80余万元。

▲ 罗道华正在分割牛肉

种养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曾经的永兴寺村产业发展滞后,大量村民只有外出务工,土地一度成片撂荒。回村创业后,罗道华将村里300余亩荒坡荒地流转过来,其中100亩打造成四季花果园,100亩作为饲养草料基地,100亩作为粮油生产基地。

在罗道华养殖场周边的山坡上、田地头,种植了大片的皇竹草。“养牛需要大量的青饲料,一头牛一天至少需要吃10千克。”罗道华说,皇竹草是一种多年生、高产优质的刈割型饲草,生长旺盛期长,鲜草亩产量高达12~15吨,而种一亩皇竹草可以养3~5头肉牛。

牛场产生的粪污,经过发酵处理后,成为上好的有机肥,特别适合喜肥的皇竹草。每个月收割一茬皇竹草后,罗道华都会及时施肥,一亩地能消纳1吨有机肥。所以,在罗道华的养殖场里,虽然长年养殖的肉牛近300头,但这里没有熏人的臭气,也难觅成堆的粪便。

罗道华发展的100亩粮油作物主要为糯玉米。过去当地种植普通的黄玉米,一亩只能收获干玉米400多千克,每千克价格一般就2元的样子,一亩地最多能卖1000元。罗道华通过改种订单糯玉米,这是连外壳一起卖的湿玉米,一亩地能产1500千克,保底价是每千克1.5元,一亩糯玉米能卖2000多元,比过去翻了一番。

“今年种的糯玉米不仅产值比往年要翻一番,而且收获后的青玉米秆比起往年的干玉米秆,还可以饲养肉牛。”罗道华介绍说,往年收了干玉米之后的玉米秆比较干,牛基本上不吃,也没什么价值。现在是青玉米秆,肉牛比较喜欢吃,而且营养价值高,他养殖的100头牛就不用愁青饲料了。这样就将减少一笔饲料成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罗道华说,一亩地能产1000千克青玉米秆,不仅够他的牛短期吃,他还打算将多余的青玉米秆加工储存,这样就够肉牛吃全年的了。

此外,他还收集散户玉米秆加工外卖,这样不仅增加农户的收入,又防止农民就地燃烧秸秆污染空气,他也可以实现增收。

“牛尿牛粪全部进沼气池、发酵池,经过处理后还田还土,这种循环种草养牛的方式不仅生态环保,也为我节约了一大笔发展种植所需的化肥钱。”罗道华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一亩地一年需化肥钱200元左右,300亩地可节约化肥6万元,而且牛尿牛粪还改良了土壤结构,形成了良性循环,土壤板结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不忘初心,带着村民一起奔向“牛日子”

罗道华的种养之路越走越宽,自己的日子也好过了,但他发现村里还有不少人的日子并不宽裕。他开始思考如何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带着村民一起奔向“牛日子”。

“我们清流环境幽美,山青水绿,当地肉牛品质历来深受客户赞誉。但市场上有些不法分子打着清流肉牛的幌子,卖些注水牛肉,甚至是品质不太好的牛肉。为了让人吃上正宗的清流肉牛,让清流肉牛养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我就想开一家从牛场直供原料的牛肉餐厅。”2019年,罗道华在荣昌城区开了一家牛肉主题餐厅,养牛场则请工人照看,来自永兴寺村的村民宾成荣便是其中一名。

宾成荣被罗道华选聘为管理人员,负责养殖场的日常管理,每个月工资2500元。“我每天除了帮忙喂牛清圈,主要是做好养殖场的检查、生产记录,工作比较轻松。”宾成荣说,“罗哥还教授我养殖技术,我自己也在家养了5头牛,每年有将近2万元的收入。”

“平时养殖场聘用了4个工人,到了割草的时候还需要另外请人。”罗道华说,“地里的活虽然不重,但需要的工人却不少,我一般聘请村里的人,让他们来务工增加收入。”

除此之外,罗道华还主动与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买牛后将其交由养殖场托管养殖,养殖场以每头牛1500元的收益返还给村民。

罗道华说,一头牛崽儿8000元,12个月后出栏,能卖1.7万元,扣除人工、饲料、水电等成本,每头牛纯赚3000元左右。

“我们签订协议,如果中间发生意外,比如牛病死了,他们不用承担风险,稳拿1500元,养好了,我们相当于收益对半分。”在罗道华看来,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既能让村民增收,又能让养殖场得到更好的发展。

“托管养殖模式为我们找到了一条不用自己花本钱便能赚钱的路。”村民姜建学高兴地说,2020年自己买了两头牛,交由养殖场托管养殖,直接获益3000元。

同时,罗道华义务举办肉牛养殖技术培训会,给村民免费传授技术,2020年,共计培训种植、养殖人员86名,帮助村民创业,并承诺帮助村民解决销售问题,用自己的“微力量”带动村民形成“大力量”,让有志青年愿意回到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奋斗,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特约通讯员 张义君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农家科技》杂志(2021年第2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