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石柱县: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托起致富梦

2021-01-25 14:44:21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昔日的“巴掌田”“鸡窝地”变成整齐连片的莼菜、脆红李、辣椒、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

残缺破败的土房变成崭新的砖瓦洋房,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微笑……

这是记者近日在重庆市石柱县看到的一幅幅“基础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美好图景。

石柱县按照“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休闲观光、绿色生态”的总体构想,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华溪村中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建成的“脆桃+”产业基地生机勃发 (石柱县农业农村委提供)

穷则思变:农田基建成为发展之匙

石柱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境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过去,全县低等级耕地占比74.12%,中低产田分布广、数量大、利用效率低。不少地区还面临排灌标准偏低、能力较差,机耕道及附属沟桥涵洞不配套等难题,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爆发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农业产业效益不高,成为全市的深度贫困区域。“过去大片土地多年撂荒,无人问津成为茅草茏。”石柱县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科长孙建介绍。

土地是农业之本,也是农民的命根子。改变贫困的出路还需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破题。

“改变土地贫瘠基础,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让中低产田变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成为县委县政府破解贫困的重要内容之一。”孙建说。

全县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标准,围绕耕地地力、耕作条件、基础设施、主要作物生产能力等方面推进工程建设。针对县域内“田块不整、沟渠不全,遇旱难灌、遇涝难排”的实际状况,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清沟除杂,畅通水路;改土整地,化零为整,配套完善田间路网、渠系;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优化轮作制度等措施,有效提高土壤综合产能产销。

新建成的农田,面貌焕然一新。田块布局规整、并小为大,土地面积大幅增加,有效土地耕层增厚,行人机械通行顺畅,灌排自如,抗灾减灾能力加强,基本成为“渠相连、路通畅、田成方、林成网”的高产稳产农田。

据统计,2011-2018年期间,石柱县建成31.27万亩高标准农田,惠及农户2.5万户,7.8万人,其中,涉及未脱贫贫困户260户,贫困人口624人。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粮食亩均产能提升100公斤,全县提升粮食产能3000万公斤以上,为脱贫攻坚起到了强力助推作用,项目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逐步增强。

根据规划,2020-2025年期间,全县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2.77万亩,粮食抗灾减灾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 图为全兴村尖山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建成“大黄+”产业基地(石柱县农业农村委供图)

大刀阔斧:推开产业变革之窗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土地能保水保肥、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产业的变革和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在位于中益乡坪坝村的泰尔森制药瓜蒌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纤细的茎蔓顺着石桩向上攀爬,枝叶顺着牵引的绳铺张成一张巨型“绿毯”,硕大的卵形瓜蒌垂挂在树叶下。笔直的生态路通向田间,一排排宽阔深厚的排水沟渠分布其间。

这是石柱县打造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之一,基地通过土地平整、新建步道和排灌工程,让昔日的荒地变成了优质的农田。

这一变,带来了连锁变化——

一部分农民不再守着那几亩土地种植传统的三大坨(包谷坨、洋芋坨和红苕坨),而是流转出来,变身股东,让公司发展特色产业。

重庆泰尔森制药瓜蒌种植基地就是农民变身股东的典型。

“公司统一种植瓜蒌,交由农户管护,管护部分的销售所得归农户,基地产生的利润25%分给流转的贫困户,20%分给非贫困户。”据泰尔森项目部经理谭勇介绍,泰尔森制药在中益乡、悦来镇、鱼池镇等乡镇流转土地,建成种植基地,聘请农户务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农户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管护销售收入和基地利润分红。

另一部分农民则主动改变生产方式,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

记者在石柱县黄水镇万胜坝村看到,集中连片的莼菜田分布在青山脚下,淡红色的石砖砌成纵横交错的田坎,将延绵的水田切分为规则、平整的田块,三三两两的莼农正在采摘莼菜。

莼菜是非常珍贵的野生水生蔬菜,素有“水中人参、植物胎盘”的美称,但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尤其对水质的要求,不仅需要水质清洁,而且根据季节的不同水量要求也有所多不同。当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生产便道、排管沟渠、灌溉管网、生态田坎整治等工程,既方便农田储水,又能满足农户及时灌排,达到莼菜生长的高要求。

村民陈代斌告诉记者,她家原来有6亩多梯田,因种植效益不高撂荒多年,近几年在政府的主导下改成了莼菜田,亩产可以达到两三千斤,收入1万元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带来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据了解,在政府的引导下,过去以马铃薯、玉米、水稻、红薯、豆类等为主的低效产业明显减少,百姓紧紧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以辣椒、黄连、莼菜、脆红李等为经济作物。特别是整村整镇推进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地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公司(合作社)+ 基地 + 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应运而生。

目前,石柱黄连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产量3000吨以上;辣椒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左右,建设示范基地4.5万亩;全县莼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年产莼菜1.4万吨,产值2.5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

据石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3个市级重点项目正在快马加鞭快速推进中。其中包括以建设30万亩黄连为主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建设30万亩辣椒花椒为主绿色调味品种植加工基地、建设30万亩以莼菜脆红李为主的山地绿色果蔬种植基地。

▲ 图为华溪村偏岩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建成的“田园农庄” (石柱县农业农村委供图)

融合发展:打开金山银山之门

在石柱,处处有农家乐,处处有美丽田园,给记者的感觉,石柱就是金山银土。

花仁淑做梦也没想到,在边远的乡村还能开农家乐,而且生意不错。

“仅夏天三四个月时间,就能挣7万多块钱。”家住偏岩坝的花仁淑,在重庆龙头餐饮企业的结对帮扶下,参加了烹饪技术、农家乐服务等培训,发展起农家乐。眼见农家乐生意日益兴旺,花仁淑外在打工的女儿、女婿纷纷回到家乡,帮着她一起开办农家乐。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为田园综合体试点奠定了基础,形成农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农业发展的互助格局。”石柱县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科谭晓宁说。

在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的“醉美荷田”生态园里,荷花盛开,荷叶连连,碎石铺装的人行道美观整洁,土家特色的竹制工艺品点缀期间。荷田附近分布着垂钓的池塘,以及由重庆各大餐饮企业对口帮扶打造的农家乐,这里正在发展集观光、垂钓、住宿、餐饮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

而在几公里外的龙河村,核桃、脆红李等基地果木蔚然成林,旅游休闲步道和产业大道互联互通。每当丰收时节,果实压满枝头,游客如织,既游园赏景,又体验采摘,享受着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据了解,石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结合起来,把生产设施与新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一并考虑、统筹安排,既有效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的转变,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实现农民多渠道致富增收。

尤其是以中益乡为代表15个乡镇(街道),地处龙河流域深谷低山区,处于方斗山、七曜山背斜之间的“平行峡谷”的向斜地带,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该区依托辣椒、蔬菜、脆李、水稻、畜牧、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城周休闲观光农业圈,开启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石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脱贫攻坚,促进了乡村振兴。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李文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