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武隆区: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1-19 15:29:1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武隆区于2017年完成脱贫摘帽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重庆市率先启动了农村人口监测预警工作,制定实施《“边缘户”管理实施意见》及防贫干预机制,近三年实现零返贫的目标。

2020年,武隆区被列为全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个试点区县之一。武隆区从规划、政策、保障、工作4个方面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深入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路,筑牢乡村振兴“四梁八柱”,聚焦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三变”改革等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体现强烈的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亮点突出。

生机勃勃的天池坪茶叶基地。

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

在持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武隆区加快发展“2+6+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研究制定了《武隆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重点举措》《脱贫攻坚“临界户”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在工作举措上坚持农文旅融合、产加销一体,重点在农业“接二连三”上下功夫,推动产业链条延长、可持续发展。

深入践行“两山论”“两化路”,持之以恒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抓手,着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统筹全域691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设计推出串联全区的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梯次打造了10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健全廊道带动、集镇带动、景区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云经济”带动等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每个村有2—3个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骨干产业、每户有1—2个增收项目,切实让山清水秀美丽风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增收致富美好“钱景”。全区10万农民直接吃上“旅游饭”,其中3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旅游摆脱贫困,1万余名涉旅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生态旅游扶贫经验模式获评全国典型、先后两次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后坪乡天池苗寨、芙蓉街道堰塘村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被推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脱贫成效的中国扶贫交流基地重点参观点。

强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举办“线上促销”“直播带货”等活动,推动农产品销量大增,2020年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额预计达到1.5亿元。强力推进了平桥镇产业强镇建设,实施茶叶、豆干、苕粉加工业提升行动,重庆市华银山野菜开发有限公司入选2020年度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成功组建苕粉联盟,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实现20亿元。按照以点带面抓乡村旅游的布局定位,全区规划并推进了5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了5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3个乡镇(街道)、6个村、10个点获得重庆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大田湿地人家、天池苗寨作为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推介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一,芙蓉街道堰塘村认定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后坪乡文凤村、芙蓉街道堰塘村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火炉镇保峰村成功创建第一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投入1亿元,启动建设了以仙女山度假区为环线,打造高山蔬菜、高山茶叶两大园区为重点的“一环两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工作站”。启动实施了后坪智慧茶叶、堰塘智慧林果、火炉智慧林果等3个智慧农业项目,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

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村,累计盘活闲置农房50余套,2万农民变股东。

果农喜获丰收。

扶贫队伍向人才振兴转变

实施“塔尖”领航行动,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招才引智的“助推器”,订制个性化服务“菜单”,成功举办《绿色扶贫与乡村振兴》论坛,柔性引进向仲怀、陈宗懋院士在武建立了高山茶叶、高山水果、茶桑融合实验基地。开展“塔基”助推行动,持续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在全市率先出台《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和管理办法》。实施“头雁”工程、“能人回引”工程等,选聘特聘农技员、农业技术骨干、下乡服务专家近80人,大力培育“三农”专业人才。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高山蔬菜研究所、高山茶叶研究所等5个平台,成功举办“中国·重庆·武隆绿色发展实践国际论坛”,聘用11名院士专家成立绿色智库研究院,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下基层”活动,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不断壮大“三乡”人才队伍。2020年,全区培育高素质农民900人,培训乡村建筑工匠470人,储备后备人才533人,新发展农村青年党员170名,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

永隆村景色美如画。

素质提升向文化振兴转变

聚焦治理提升、共建共享,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尚”。围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着力民主法治示范乡村建设,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重庆市首创法治扶贫治理模式,探索“让一让”调解室、莎姐维权岗、法治大院建设等乡村法治实践,将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习惯和邻里和谐共处要求普及到村组农家、田间地头。深入推进“智志”双扶,推行“一章一约三会”乡村自治模式,实施以“孝贤洁序”为重点的公序良俗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家风润万家”“敬贤思齐”“遵规守序”等主题评选活动,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辖区40余人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农村社区深化建好梦想课堂阵地,开展梦想课堂活动50场、“家风润万家”活动100场。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三馆一站”建设。

全区认真组织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系列活动。积极推进乡情陈列馆建设,支持4个乡情陈列馆精深打造。特别是重庆邮电大学与羊角街道艳山红开展“校地共建”工作,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途径。完成了和平中学旧址、大石箐石林寺、土坎遗址、江口汉墓群等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双线”划定工作。完成浩口仡佬族蜡染非遗传习所、后坪木器非遗传习所、谢氏烧烤非遗扶贫工坊建设,成功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个。

雪后犀牛寨美景。江湃 摄

环境改善向生态振兴转变

坚决守住“绿水青山”这条底线,将全区58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移交区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统一运维管理,有效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易建难管的问题。

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好农村路”1345公里。新开工4座水库,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建设1万亩。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0公里、0.4千伏线路55公里,新建及改造配变22台。改造农贸市场2个。实施高标准农田整治3.28万亩。建设芙蓉街道堰塘、羊角街道永隆“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2个。

聚焦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打造美丽家园“升级版”。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康养资源、山地特色农业资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积极构建东部“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和西部“凤来新城产城景融合发展拓展区”协调互补发展格局,着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康养产品、度假旅游产品和绿色农特产品,加快打造成为重庆乃至全国高品质生活承接示范地、高端人士康养度假目的地。落实城市更新行动,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山水·滨江休闲”旅游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创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分批推进10个“精品类”、48个“示范类”美丽宜居村庄建设,23个村入选“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2个村上榜“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深入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的基础上,启动了“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在深度推进20个“精品类”、27个“示范类”美丽宜居村庄的基础上,以“一环两园”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区域为重点,启动了20平方公里的集中连片整治。3个村获得重庆市第二批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结果为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阵地建设向组织振兴转变

把强化党建引领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根本保证,着力打牢基层基础,团结引导群众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致富”转变。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培训班,发挥退役军人“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精神,选育200余名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执行力强的“兵支书”队伍,积极投身贫困村、乡村振兴试点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兵支书”群体被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确定为国动系统脱贫攻坚先进典型。

将3个脱贫攻坚市级定点攻坚村和2个新排查软弱涣散村纳入重点整顿对象。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区提升”行动,全区基层党建规范乡镇、规范村分别达到50%以上,每个乡镇至少创建1个基层党建示范村。出台《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十条措施》,调整优化村党组织书记14名、“两委”干部82名。举办“兵支书”脱贫攻坚事迹专场报告会,选树优秀典型5名。全面推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一肩挑”。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1次,组织1次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村考察学习。建立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一对一”帮带制度。组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比党建赛主业、比发展赛实绩、比治理赛新风、比服务赛口碑“四比四赛”活动。

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心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武隆区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实践,在铿锵前行的步伐中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壮美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李丹青 王际平 图/武隆区农业农村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