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荣昌:谱好乡村振兴“四线谱”

2021-01-19 10:00:5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近年来,荣昌区根据中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综合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发展方式转变、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乡村治理体系创新,谱写乡村振兴“四线谱”,唱响“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乡村振兴壮美之歌。

新农村新风貌。

集体经济谱写“强村富民新音符”

2020年11月6日,乡村复兴论坛·荣昌峰会在荣昌区开幕。峰会结合荣昌四个各具特点的重点镇村,打造“陶园·河岛·久宿·原乡”四大诗意会场。

其中,“陶园”是安富街道通安村盘活闲置房屋、荒地、工厂等,打造以“荣昌陶”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河岛”是清江镇河中岛利用农业产业资源,打造原生态的田园综合体;“久宿”是荣隆镇玉久村利用原生态环境,打造乡村民宿院落;“原乡”是河包镇经堂村通过业态重塑、村民共话、活动策划等内容,实现“村民自治,共创共生”的新乡建理念的提升,并打造“河包粉条”的非遗文化。

这四个镇村分别揭示了荣昌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不同模式。但这只是荣昌集体经济的冰山一角。目前,荣昌村集体经济全面覆盖,139个村(社区)累计实现经营性收入 5800 余万元,实现“村强民富”。

思想不解放,资源优势不明显,资金、技术、人才欠缺,收益分配矛盾……集体经济发展在很多地方水土不服,荣昌区为何能做到全面开花?

这归因于荣昌区加强指导管理、强化要素保障、探索发展路径、探索创新机制,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好环境、好机制、好班子、好路子”。

全区成立区、镇、村三级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选优配强党支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从区级部门遴选干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重点村担任“产业助手”,持续回引优秀本土人才137人到村(社区)工作,盘活农村人才源头活水,研究出台《荣昌区关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试行)》,从发展路径、具体步骤、扶持政策、资源利用、奖惩激励等给予政策支撑。

“给你一只下蛋的母鸡,村级集体经济要养肥母鸡,下的蛋归你,鸡还是我的。”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用“蛋鸡理论”形象比喻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为村集体经济树立了“发展红线”。

全区针对因投资项目不可持续导致资金全部流失、因发展项目选择不科学造成资金严重“缩水”、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不作为3类情形进行严肃问责并追回本金,确保财政资金“不打水漂”。自2017年,启动村集体经济建设以来,全区共筹集资金 1.02 亿元投入到集体经济。

目前,荣昌区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立足产业资源推进现代农业、聚焦社会资源拓展商贸服务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百花齐放。

“发展集体经济锻炼了基层党组织干部的能力,实现行政思维向市场思维转换,同时在干群间架上了连心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动力。”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通过座谈、走访等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形成项目,重大决策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定期公布项目进度、资金使用等情况,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荣昌区以院坝会的方式民主决策集体经济事项。

三社融合谱写“产业兴旺新音符”

12月,荣昌区清流镇马草村,绿意盎然的柑橘树漫山遍野,黄澄澄的柑橘高挂枝头,橙缘农业股份合作社联合社的柑橘又有一年好丰收。

丰收的背后依托的是荣昌区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三社”融合的联合发力。

发展晚熟柑橘产业,清流镇已有十多年历史,但一直以来对种植户没有进行有效组织,各户自产自销,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柑橘品质悬殊,杀价抛售现象突出,种植户效益不佳。

2018年,荣昌区认真贯彻市“三社”融合发展意见精神,狠抓示范亮点建设,其中以清流镇柑橘产业为载体积极打造了一个“三社”融合示范亮点,充分发挥三社的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合力推动柑橘产业化发展。

供销社主抓产前产后工作,聘请常住柑橘专家一名、经营管理顾问一名,邀请西南大学、市果树研究所专家培训,做好农资供应服务工作,统一注册“海棠香橙”商标,印制包装,改变原来品牌杂乱的状况,提高清流柑橘知名度。在销售上实行“统分结合,价格协调”制度,充分利用掌握产品资源多的优势,发挥销售主渠道作用。2019年度,清流镇供销社统一销售量达到3800多吨,占总产量的80%左右,即便在2019年度疫情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柑橘销售顺畅,均价达每公斤8元,效益明显提高。

由于产前、产后都有供销社的有力支撑,专业合作社则专心搞好产中生产环节,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生产积极性高涨,柑橘单产品质明显提高。清流镇康元水果专业合作社、舌之恋果蔬股份合作社、鑫湖水果专业合作社、兆英水果种植场、程江水果种植场五个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同成立了橙缘农业股份合作社联合社。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是“三社”融合的亮点之一。

荣昌区协调了1700万元作为政府增信和利息补助与农商行合作建立了“兴农贷”、“助农贷”,加上柑橘联合社的成立增强了抗风险能力。2019年橙缘农业股份合作社联合社顺利获得200万元信贷资金。

清流镇“三社”融合发展让生产、流通、金融有机结合,形成合力,集中解决了农业产业化中的系列问题,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荣昌区计划在全区全面推进。

2019年,荣昌区出台《荣昌区“三社”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指出,2019年,全区开展“三社”融合试点;2020年“三社”融合发展全面推开;2022年“三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同时,全区以“三社”融合提供良好载体,构建以生猪为主导,竹、麻、茶为优势,生姜、晚熟柑橘、蔬菜、花椒等为重点的“1+3+N”产业体系。

万灵镇大荣寨社区“新风小院”明月苑新村。

人居整治谱写“美丽宜居新音符”

昔日,安富街道通安村三崇堂大院57栋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污水横流,蚊蝇乱飞;如今,每家每户墙体墙面焕然一新,庭院硬化,地面整洁,旱厕变成冲水式厕所……

这种蜕变得益于荣昌区农村危旧房改造。

全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农村低保户三类重点对象予以住房安全保障,实现三类重点对象危房动态清零。同时对功能不完善、风貌不协调的农村旧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实施整治庭院、整治墙面、整治屋顶、整治门窗、整治厕所,着力完善居住功能、提升建筑风貌。

因危旧房整治成效明显,荣昌区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得“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赞誉。

危旧房整治是荣昌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头项目。全区还同步配套“六通”(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六有”(有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点、农家书屋、幼儿园)等,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内容,村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自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推进农村户厕改造13255户;投入资金255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设施设备配置;清理存量垃圾3555处,共13480吨;建设乡镇污水管网102公里;持续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受益群众达43万余人;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996公里,建设入户道路2291.9公里;完成绿化村庄公共场438亩……

治脏、整乱、添美,荣昌区人居环境内外兼修,变成美丽宜居家园,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荣昌打下坚实基础。

新风小院谱写“现代乡村治理新音符”

事实上,村集体经济、“三社”融合、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都离不开“新风小院”的群策群力。

“新风小院”是荣昌区探索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实现农家院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过程中,荣昌区坚持“一盘棋”理念,将各个部门关于基层治理的工作要求、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把“新风小院”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发展相结合,成为干部、志愿者讲理论、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健康、讲典型、讲变化的“宣传阵地”,催生了荣昌区“十指连心”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六项制度,并获评“2019民生示范工程”,得到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肯定。

村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荣昌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群众唱主角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成为“新风小院”最突出的特点。

每个“新风小院”推选3至5名有威望、有能力且愿意为院落服务的群众组成领导小组或理事会,负责院落的日常管理、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反馈等工作;对涉及到本院落的重要事务,由领导小组或理事会初议,后提交小院大会讨论决定,切实增强群众主人翁精神;共商共定“新风小院”院规,并根据群众遵守“院规”情况进行计分,按照得分开展奖励或批评,增强群众的荣辱观。

“‘新风小院’走进群众,切实解决乡村发展的各种难题,群众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大为提升。”荣昌区组织部相关人员表示,在朴实无华的“新风小院”里,一股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冉冉升起,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初现雏形。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李文萍 图/荣昌区农业农村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