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綦江:以民生为底色绘就幸福新画卷

2021-01-19 09:57:0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言犹在耳。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綦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钉钉子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办,持久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綦江区农博园风光。陈星宇 摄

稳产保供助民生 一粮一菜兴乡村

——鱼米之乡,责任担当

2020年上半年,全国迎来一场“疫情”大考,“封城”让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纾民困,解民忧,綦江区主动担当作为。

全区把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业企业复工复产和农业生产春耕备耕播种各项工作,将种子化肥送到农户家,组织技术指导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莴笋、苕尖、食用菌等速生蔬菜,开辟通讯、对接、购销、服务、交通“五大”绿色通道,压紧压实“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责任制,确保战疫、战贫、保供“三手抓”,取得立足当前能保供、长远可持续的良好成效。

从容应对疫情“大考”,其背后的底气源自于綦江区多年来深耕山地现代农业。

全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聚焦“特色”和“效益”,形成了以“横山大米”“花坝糯玉米”为主的优质粮食、以“綦江辣椒”“赶水草蔸萝卜”为主的绿色蔬菜、以“安稳黑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以及“花坝蜜蜂”“凤凰梨”“凤冠橘”等特色优势产业。

其中,赶水草蔸萝卜和辣椒是綦江区当前重点打造的特色农业拳头产品,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园的核心产业。

全区草蔸萝卜种植面积10万亩,总产量25万吨,产量、产值稳居重庆首位,入选重庆市第二批优势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全市申报国家优势农产品4个优势区之一。而辣椒,全区种植面积7万亩,涉及21个街镇,总产量10.5万吨,占据重庆鲜销市场份额60%以上。綦江,是重庆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推进山地现代农业,是夯实“粮袋子”“菜篮子”的基础,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进山地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全区围绕“七化”建设,构建“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稳定保量田,并形成由单一种植模式全部转换为高效的多作轮作模式,主要以水稻—萝卜、萝卜—米黄瓜—水稻或萝卜—辣椒的模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而科技集成和改革创新,是綦江区提高农民种植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构建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的着力点。

全区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引领工程,积极与农科院、西南大学等单位合作,聘请科技专家,建立专家大院,做好萝卜、辣椒品种繁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大力培育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服务等多层次、多环节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分开、协会参与、市场运营的管理体系,实现产业链上企业、业主和农户“三方”利益关系均衡,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

2020年,全区粮食、蔬菜、猪肉等生产再上新台阶。

粮食方面,全区完成播种86.66万亩,总产量35.53万吨,实现粮食稳面积、稳产量的目标。

蔬菜方面,全年种植面积达34万亩,产量53万吨,成功创建市级萝卜辣椒产业园、全市山地粮菜产业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赶水草蔸萝卜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发布綦江赶水草蔸萝卜价格指数。

生猪方面,正大集团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正邦集团30万头生猪“四化”养殖项目落户綦江,新发展“四化”养殖场59家、复养生猪养殖场39家,预计全年出栏56万头。

“擦亮品牌,做大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是綦江区筑牢‘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的不二法门。”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华·重庆(綦江)草蔸萝卜价格指数发布。

产业扶贫惠民生 一家一业谋发展

——利益联结,消除门槛

在綦江区中峰镇扶贫蜜蜂托管基地,木质蜂箱齐整排列,成群的蜜蜂正在蜂箱间进进出出,“嗡嗡嗡”的蜂鸣声充斥耳边。

据当地基地负责人邹晋介绍,基地提供蜜蜂养殖基地和技术支持,引导贫困户发展蜂蜜产业。贫困户经过培训后,可根据自身情况,将蜜蜂托管给合作社养殖,也可以带回家自养,基地承诺保底收购农户自产的蜂蜜。

贫困户杨永开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

2017年,杨永开获得政府补贴的5箱蜜蜂和每箱500元的养殖补贴。2018年,5箱蜜蜂繁殖为50箱蜜蜂。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95箱。杨永开由此成为中峰镇有名的养蜂大户,成功脱贫。

中峰镇的“蜜蜂产业”是綦江区产业扶贫,以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增收的案例之一。

近年来,綦江立足各乡镇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培育扶贫产业。在具体实践中,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建立、高效运行,并建立农业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模式,将单家独户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分享发展红利,促进稳定脱贫增收。

“很多贫困户都有发展产业的主观愿望,但没钱、没技术、没市场渠道,成为发展掣肘的关键原因。”綦江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扶贫,要做到一户一策,也要做到消除门槛。”

为此,綦江区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了政策上的支持,先后下发《深化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产业发展补助项目和标准》《推广农业收益险》等系列政策措施,明确19类产业项目发展标准、8类农业险种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例如,贫困户发展黑猪补助700元/头、柑橘5亩以上补助500元/亩等,同时给予1-3万元补助鼓励适度规模经营,饲养生猪3头以上、山羊10只以上保费自交部分由区财政全额兜底,降低成本风险,解决后顾之忧。

除了在生产上降低成本,綦江区注重补齐贫困户在技术上的“短板”,通过党委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创新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涌现出三江“借鸡下蛋”、中峰“蜜蜂托管”、隆盛“经果认养”等成熟发展模式,规避贫困户产品滞销的风险,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品”全覆盖、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

利益联结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全区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辣椒7万亩、糯玉米3.5万亩,25个贫困村发展蔬菜8000亩、家禽11万只,成功入选全市辣椒、早熟梨优势区和生态畜牧、花椒、甜糯玉米功能区,200余脱贫户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形成“萝卜、辣椒”两大优势产业引领,黑猪、柑橘、蜂蜜等农业产业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利益联结的创新机制中,綦江区全力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股权化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采取“三变”+集体经济的模式,巩固“三变”改革试点村4个,扩面推进试点村12个。统筹财政资金3967万元用于壮大集体经济,全区272个村已实现经营性收入3000余万元。

收购人正在查看杨永开蜂蜜品质。

决战脱贫保民生 一砖一池兜底线

——展露新颜,展望未来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綦江区战疫、战洪,不忘战贫。

全区25个贫困村和7559户2247名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9%下降至零,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010元增加到2020年的12359元,年均增幅85.8%,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圆满完成收官任务。

据綦江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全区抓住就业和增收两个关键,推行“十优先”举措,战疫、战灾、战贫,三战齐开,第一时间研究解决因灾造成的“两不愁三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受损等问题,贫困群众无一人因灾致贫返贫。

全区严格落实“双组长”制、三级书记遍访制,“六联动”工作机制,创新“七看七帮”工作法,各级干部尽锐出战,推动形成齐力攻坚的强大合力,统筹投入财政涉农资金27.13亿元,全面落实扶贫政策,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成效显著,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

“做梦都没能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老百姓道出了心里话。今天的綦江,群众安居乐业,感恩奋发。

孩子,不再因贫困而停止求学梦想。

全区对教育服务性收费兜底,解决因贫失学问题,累计对贫困户子女56273人次落实教育帮扶政策,资助资金6078万元,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建立五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确保贫困学生“不失学”。加强“改薄补短”,确保边远乡村学生“上好学”。

乡亲,不再因患病而深陷贫穷。

全区实施“四个百分百”医疗扶贫模式,实现区内公立医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100%、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村卫生室建成投用率100%、医疗自付比例达标率100%,切实提高医疗保障能力,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

百姓,住的是安全房,喝的都是健康水,走的是宽阔大道。

全区改造危房14888户,其中贫困户5323户,打造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66个,为44万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提供保障,建成“四好农村路”3825公里、人行便道2018公里,实现贫困村组组通、户户通。

今天的綦江,如期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庄严承诺,群众安居乐业,共享小康生活。

2020年全区统筹资金2200万元,用于贫困户到户产业补助,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綦江区培育形成黑山羊、糯玉米、辣椒、优质稻等10大特色产业,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000余个,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今天的綦江,不忘初心启新程!

根据规划,全区将抓好“两镇七村”试验示范成果运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快速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巩固提升粮油、蔬菜、生猪三大保供产业,做大做强萝卜、辣椒两大优势产业,不断发展草食牲畜、特色林果、生态渔业、中华蜜蜂、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打造一批“农业生产、农耕体验、康养度假、生态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体验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曹继选 李文萍 图/綦江区农业农村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