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一叶茶”的县域经济样本

2021-01-19 09:45:0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走进秀山县钟灵镇凯堡村,所见之处皆是绿意盎然,除了高大的灌木丛林,就是犹如绿毯般的茶园。尤其在“平面如镜、水色如玉”的钟灵水库周边,一块块山地茶林跟森林相互映衬,蔚为壮观。

“我们村全是茶叶。”凯堡村党总支书记陈仲元介绍。

凯堡村的“茶海”是秀山县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生动诠释。

目前,秀山县发展茶叶14.17万亩,是重庆市最大茶叶基地县、重庆市三大茶叶综合示范区之一,全县成功构建地域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旅游等综合产业业态,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茶叶,成为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优势产业。

从“一叶茶”变成“茶支柱”,其背后是秀山县因地制宜、高位推动,探索出一个又一个符合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典型样本。

“一叶茶”的工业样本

因一个外来人的“闯入”,钟灵镇成为秀山县茶产业规模化发展最早的乡镇。

2002年,世代种茶、售茶的福建人陈焕华先后到贵州、湖南、重庆等地区考察,发展茶产业,最终将目光投注到秀山。用他的话解释,秀山茶叶可称作“最干净的茶叶”。

的确,秀山地处北纬30度的黄金产茶带,境内常年云雾缭绕,雨露滋润,属《茶经》所记载的“巴山峡川”之域,是中国茶叶的源产地之一。早在清末民初,洪安“猛洞茶”、钟灵“平邑茶”、海洋“尖山茶”就以“口含铜钱而化”驰名附近省县,被列为“贡茶”,并有“斗米换斤茶”的说法。

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及缺乏市场对接机制,当地农民尽管有种植茶叶的传统,却主要是在田塍田坎、山边渠旁种植,茶产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

“2004年,我们的茶厂一修好,村民们便挖掉田里的水稻玉米,全部种植上茶叶。”陈焕华介绍。一方面,茶叶的亩产价值在五六千元左右,高的可达1万元,较比传统的粮食作物收益高出几倍;另一方面,陈焕华的钟灵茶厂能做到茶叶应收尽收,解决了村民茶叶销售的后顾之忧,因此村民纷纷放弃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向专业种植茶叶。目前,钟灵镇吸引7家茶叶加工厂入驻,带动茶叶种植面积1.1万亩。

类似钟灵镇“工厂入驻,全民种茶”的案例在秀山县不断刷新。

“市场主体前端对接农民,后端对接市场,是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引进市场主体,有利于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让农户享受市场红利,同时市场化运作倒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能有效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秀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很好的转变了‘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路,实现了‘农业的出口在工业’的新路子。”

关于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理念,秀山一直在积极贯彻,通过提升农业产业的工业加工能力,拉动农业产业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点,可以从2019年秀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再次得到印证。

2019年,秀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0091万元,其中,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4、2.6、5.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43.6:46.9。在经济结构构成中,秀山这个农业大县的工业力量不容小觑。

为了吸引市场主体落户秀山,秀山县细密出台厂房补贴、设备补贴等扶持政策,秀山成为茶叶客商投资的“洼地”,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目前,全县培育茶叶加工企业34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1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1家,带动茶产业覆盖全县21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2.3万农户,年产优质茶叶6000吨,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

一个企业带活一片茶园,一片茶园富裕一寨百姓。伴随着产业的急速扩大,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秀山茶叶发展坚持集中连片、农户自主的模式,70%以上的茶园为农户自主经营,户均面积达到6亩。2019年,投产茶园的茶农实现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尤其是政府加大对夏秋茶加工补贴政策后,夏秋茶产量猛增,茶农亩产效益可达万元以上。全县13个贫困村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共有2160建卡贫困户7500人发展茶产业,投产后,户均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茶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富民产业”。

“仅凯堡村就有7家工厂,每年土地租金、务工收入、以及茶叶收购等,村民就能获得2000多万元的收入。”陈焕华表示,当地村民真切感受到了茶产业发展的红利。

秀山县隘口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一叶茶”的电商样本

越来越多的茶企业落户秀山,除了秀山得天独厚的种茶优势、优渥的招商政策,还跟当地低廉的物流成本有关。

据秀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秀山物流时效从70小时提升至51.4小时,快递成本从首重3公斤17元降至现在的1.8元,物流成本和时效在西部领先。

农村物流一直以来都是老大难,秀山如何打通堵点和难点,将成本不断降低?

据秀山物流的顶层设计者车玉昕介绍,秀山构建城乡配送、区域分拨、全国直达三级物流网络,形成“T+1”“1+T”城乡双向物流模式,有效破解了“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难题。

具体来说,秀山县组建了专注于农村配送的本土企业云智速递,形成县域物流,并与到达县城的社会物流形成无缝对接;成立货运调动中心和“村哥货的”两大城乡包裹快递交易平台,充分整合社会运力资源;并投用电商云仓和武陵山区唯一的快递分拨中心——韵达快递秀山分拨中心,智能化、自动化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每小时可分拣2万个快递包裹,基本实现了区域物流快递的有效集散和高效配送。

目前,秀山县内规划为4个片区15条乡村物流线路,开通秀山直达周边300公里范围内17条武陵物流专线,仅2016年以来,秀山电商交易额、网络零售额累计分别达574亿元、110亿元,通过农村电商卖出50.8亿元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其中武陵山片区本土产品近70%。秀山成为武陵山地区的“电商中心”“物流中心”。

“这跟政府部门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车玉昕表示,秀山县还特意成立电商办,形成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电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农村电商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全链条的“双向扶持”政策体系,积极加强人才培育,形成了浓厚的电商氛围。

如果将秀山电商划分为1.0时代和2.0时代,在1.0时代,秀山电商取得了“降成本、拓物流”的不俗成绩,在2.0时代,秀山则将目光聚焦在智能体系的建设上。

简单来说,就是依托销售端大数据分析,从农产品源头着手,通过指导生产、研发产品、加工包装等一体化上行服务,反促农产品基地标准化建设,实现农业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构建起“一体化产业链”产品开发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秀山县组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组,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电商物流加工中心和闽商食品产业园,投用自热火锅、糕点、豆干、鲜果等46条电商加工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结合秀山茶叶、秀山银花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141个,成立电商品牌研究院,打造“秀山毛尖”“秀山红茶”“武陵遗风”“边城故事”等公共品牌,开发巴谷鲜、奇麦记、品四方等自有品牌96个,上线本土商品1000余款,其中年网络销售额上亿元品牌5个。

“以前,秀山的农产品上行主要将农业原料卖给人家,无标准、无品牌、无体系,产品附加值低;今后,通过实现农产品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品牌体系电商化,产品附加值将大为提升。”车玉昕表示。

作为秀山的两大资源,茶叶和电商的融合发展、品牌打造一直是秀山当地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在车玉昕看来,借助当地的边城文化塑造茶叶文化,依托中药材产业开辟中药材茶叶产品,都是一些值得探索的方式。

“这些年,我们的电商销量一直在增长,目前电商销量已经占到茶叶总销量的30%。”陈焕华表示,见证着电商促进茶产业飞速发展的全过程,他对电商和茶叶的进一步融合充满了信心。

村民在隘口镇新院村茶叶基地采摘夏茶。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一叶茶”的公共品牌样本

当前,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秀山人喝秀山茶”的广告牌,它释放出秀山倾力打造“秀山毛尖”“秀山红茶”公共品牌的信号。

“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提供公共服务,创建区域品牌,这是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大营销的根本解决之道,也是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所在。”秀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加强产品质量的提升,注重品牌的管理和保护,才能确保区域品牌经久不衰。”

为了“秀山毛尖”“秀山红茶”品牌成功出圈,秀山县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专家咨询、社会参与”的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品牌建设。

全县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重点打造洪安镇、峨溶镇、钟灵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坚持集中连片,提升茶园集聚程度。同时加强现有茶园管护,引进和优化茶树品种,提高茶园单产和茶叶品质,开展绿色防控,进行畜-沼-茶、茶下养鸡、茶下种植、茶树修剪枝等资源综合利用,构建不同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产品质量是区域公共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秀山县也在加工方面下绣花功夫——加强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质量监管,提高茶叶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茶叶科技创新转化应用能力,围绕无性、轻减、集约、生态绿色、清洁化加工等方面推广一批实用、高效的新技术新成果,为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随着种植、加工等方面提档升级,秀山茶叶的品牌力和综合竞争力逐步提升,一系列荣誉接踵而至——2016年,“秀山茶叶”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18年,“秀山毛尖”获工商总局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认证。2019年“秀山毛尖”评为重庆市首批农产品优质气候品牌。2020年,秀山茶叶获认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些都为打响“秀山毛尖”“秀山红茶”区域公共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实现路径中,将品牌走出去和通过旅游引进来是最关键的两环。二者如同公共品牌的两翼,一出一进,相互支撑。

小小茶叶有“钱”途。左奉国 摄

为了让品牌走出去,秀山县以“秀山毛尖”区域品牌为依托,大力实施“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三位一体品牌战略,鼓励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集团,做大做强品牌企业。同时,围绕重点品牌与公共品牌,实施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广。譬如,在市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农业节目,长期宣传推广茶叶品牌,把高速公路沿线、主要茶区、旅游景区、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推广秀山品牌的重要窗口,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的茶叶展销会和综合展会,到主要目标市场投放广告宣传,等等。

而将游客引进来,秀山具有天然的优势。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秀山风光秀美,旅游资源禀赋,又兼具一脚跨三省的边城文化和土家风情,乡村旅游别具风情,形成“大边城”全域旅游新格局,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依托旅游优势,秀山茶产业也正从单纯的农业产业,向生态、健康、休闲、生物产业等多个方向开疆拓土,通过采茶节、全民饮茶日、文化节等活动,推广一批茶旅经典路线,鼓励有特色的茶乡小镇、茶庄,开展采茶、制茶体验游、观赏游等,做活茶旅产业。

“稳规模,提品质,做茶旅,强品牌。”秀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用十二字浓缩未来茶产业的发展方向。据了解,秀山县目前正在积极建设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

小茶叶撑起大经济。茶叶将成为秀山继“边城文化”“电商”之外的新动力,推动秀山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李文萍 图/秀山县农业农村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