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

2021-01-07 18:19:18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谈传统文化和非遗进校园时讲道:“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传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没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让传统文化得以良好的继承,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一、建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我校从2017年正式开始非遗进校园实践活动,我们除在原有基础上扎实推进国画、书法和戏曲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外。我们还让草编、羌绣、泥塑、沙朗、羊皮鼓舞等非遗项目进入校园。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而羌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丰富多彩。羌绣是省级非遗文化,沙朗是市级非遗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我们开设非遗进校园兴趣班,举办非遗进校园社团活动,建立泥塑坊、木工坊、草编室、羌绣坊等,起初,学生对这些传统的、甚至民族的东西兴趣并不浓厚,为了建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学校采取一系列的促进措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让他们亲自参与,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逐渐爱上传统文化。一是带他们参观作品。我们带领学生去北川和谐旅游开发公司参观草编作品,带学生到好几家羌绣坊参观羌绣作品,学生面对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赞叹不已,爱不释手,喜欢之情溢于言表。二是聘请传承人现场进行相关技艺展示,艺术家们通过灵巧的双手,用一些简单常见的材料,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三是让学生参与体验获得成功感。我们聘请非遗传承人为校外辅导员,每周到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教学,手把手地指导,让学生亲身参与制作,从简单的作品开始,当他们逐渐学会并制作出作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四是开展作品展示及评比奖励。学校定期开展作品展示及评比奖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自己的作品在校园甚至校外展示,对优秀作品进行评级奖励,更加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认同感由此而生。

二、加强师资建设,才能解决好后继无人的问题

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非遗”大多散落在偏远乡村和大山深处,其传承方式往往是口传心授。然而,2008年 “5·12”特大地震中北川的大量非遗传承人不幸遇难。加之许多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而非遗项目对传承人要求高等诸多因素,导致众多“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危险。如何让“非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并代代相传,拯救“非遗”,传承“非遗”迫在眉睫。非遗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师资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师资难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聘请非遗传承人为学校校外辅导员,我们隆重地举行聘请仪式,颁发证书,并根据学校经济现状,尽可能多地给予传承人薪酬。使他们乐于传授,甘于担任辅导老师。二是加强培训,教会学校老师成为传习人。非遗传承人毕竟人数有限,而要让非遗在学校很好的得到传承,需要大量的师资,学校选拔有敬业精神,爱好非遗且有一定天赋的老师跟着传承人学习,让传承人教会学校的老师,让更多的老师参与非遗传承,成为传承老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难问题。还让我们的老师去教学生,学生更能理解接受。三是老师教会学生,培养优秀的接班人。我们通过平时的传承活动,从中选拔那些特别喜欢,又有天赋的学生,既跟着传承人学习,又跟着优秀的老师学习,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传承人,这些孩子还可以补充师资,去教会同龄的孩子。

三、只有落地生根,才会让学生广泛接受

非遗已然走进校园,但是,只有让非遗落地生根,才会让更多的人接受非遗,加入传承非遗的浩荡队伍。为此,我们是这样做的。一是加入非遗传承队伍。让更多的人走近非遗,喜欢非遗,爱上非遗,从而走进非遗,加入非遗传承队伍。“非遗”二字并不能带来人们发自内心的惊艳和叹服,但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非遗项目进入学校,进入学生的生活时,它们便能真正活起来。一旦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一定能开出艳丽的花朵。二是培植非遗成长土壤。

为解决非遗土壤日益贫瘠的难题,我校通过推动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培植校园非遗传承土壤,分学段开设非遗相关课程等系列活动。“非遗传承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所以必须以人为本。我们通过开办非遗项目传承人校园讲座、社团课等多种形式,让非遗文化在学生中的知晓度逐渐提高。三是突破非遗创新途径。“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人是老艺人,年纪大,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现代思维和创新意识跟不上”。而让羌绣、草编等非遗项目走进课堂,选拔和培养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把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让非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今,在非遗传承道路的探索上,我们一直在创新、突破。我校将传统学徒制融入学校教育,帮助传承人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和养成职业态度。我们还将非遗项目传承内容编成教材,在相关课堂上进行集中教学。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校在非遗进校园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18年,我校被评为绵阳市非遗进校园先进单位,被命名为绵阳市非遗传习基地学校。同年,我校《沙朗进校园 阳光大课间》荣获全国非遗进校园全国优秀实践案例。当然,非遗进校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研究、创新、努力的地方。我们相信:只要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小学 肖晓川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