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荣昌清流镇永兴寺村:做“牛”饲料触发“蝴蝶效应”

2020-11-16 10:32:2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胡霜玉

养殖户罗勇笑着说:“我们牛饲料方便了。”

种植户刘洋说:“我们的玉米秸秆有人收了,不用麻起胆子去烧了。”

贫困户叶定长说:“我可以在家附近打零工增加收入了。”

入股户罗超强说:“我还能分红!”

从生产牛饲料起步,清流镇永兴寺村逐步形成肉牛产业经济链,集体经济“牛”起来了!

兴建牛饲料加工坊

永兴寺村位于荣昌区西北部,典型的丘陵地带,距城区49公里,交通运输成本高,80%青壮年均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成了永兴寺村干部们的一个难题。

“办一个牛饲料加工厂如何?”在村委会上,村党支部书记刘修林提出。永兴寺村临近盘龙镇、远觉镇、吴家镇,周边肉牛产业已发展成熟,且清流镇种植玉米面积达1万亩,永兴寺村达2000余亩,吴家镇双流村有早春玉米6000亩左右。每亩玉米地还可产生秸秆1吨左右。“饲料加工厂的建立,能充分将玉米、秸秆等资源利用起来,相当于我们现拥有农副产品加工资源18000余吨。”刘修林与村干部们商讨着。

▲ 加工青储饲料

说干就干。前期,为了降低饲料加工厂建设成本,永兴寺村对农村闲置宅基地进行清理分类登记,选择将村办公室附近300米的废弃牛场进行危房改造,作为饲料加工厂的选址地。2018年,该村利用荣昌区农委拨付的村集体项目扶持资金33万元购买饲料加工机和青储机各1台,建设牛饲料加工坊,生产玉米混合饲料和加工青储饲料。重庆市清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此成立。

▲ 永兴寺村准备运输饲料加工厂生产的饲料

牛饲料加工坊采取“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业主+农户”的利用模式,将加工厂的加工业务外包,每年将归属集体收益中的50%用于再续发展,40%用于入股村民分红,贫困户保底收益10%再二次分红,10%专项用于全村村民共享的社会设施建设、村民公益事务活动或贫困户救助等支出。

目前,永兴寺村牛饲料加工坊年加工量1000吨。该村从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净利润5万余元。

扩展肉牛产业经济链

清流镇有肉牛养殖大户19户,养猪大户2户,常年存栏肉牛2000余头,附近乡镇20户,存栏1000余头,预估混合玉米料日需求量约1.5吨,青储饲料日需求量约3.9吨。加工混合饲料和青储饲料既能为清流镇及周边的养殖产业提供饲料,又能通过饲料加工厂的建设带动村里广大村民积极创业,形成一条完整的肉牛产业经济链。

成立肉牛产业协会。在建立饲料加工厂前,永兴寺村党支部对产、供、销环节提前建立合作关系,杜绝先启动项目再寻求市场合作。2018年9月,永兴寺村联络各大养殖户筹备成立肉牛产业协会,同时定期开展产业协会活动,为各大养殖户服务,保证肉牛产业链持续壮大。

▲ 村集体合作社组织人员收割秸秆

增加“牛”饲料产能。今年,永兴寺村将扩大玉米秸秆收购区域,包括清流、吴家、远觉、盘龙等区域,同时培养饲料加工技术工人30人。将年产能从目前1000吨提升至2000吨,并增加销售渠道,向临近区域包括内江、隆昌等地提供青储饲料。

加工玉米秸秆、卖“牛”粪推广种养循环经济。传统处理秸秆的方法是焚烧,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牛饲料加工坊建立后,将秸秆加工做成青储饲料,废物循环利用,能很好地解决环保问题。将牛粪发酵成有机肥料销售给更多的种植户,也能增加收益和解决环保问题。向周边推广种养循环经济,延伸村集体经济产业链,以壮大市场,实现与清流镇养殖大户与种植大户全面合作。

卖“牛”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未来我们深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走深加工销售持续发展的道路,开拓生鲜牛肉、牛肉干、牛肉冷吃市场。”刘修林说。

永兴寺村多措并举促进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目前,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就业30户;带动周边肉牛产业发展8户,促进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全部以协议方式加入合作社(其中入股5户)。今年提取集体经济可分配收益18700元用于贫困户及脱贫户分红;每年组织人员收集村民秸秆,直接节约8000元人工费;疫情期间,采取人性化购买服务,给养殖户们免费送出150吨青储饲料,赊给部分养殖大户价值60万元玉米混合饲料。

永兴寺村把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逐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