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荣昌盘龙镇长岭社区:品牌兴村战略 强村带弱村

2020-11-16 09:47:34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

城乡统筹发展网-乡村振兴杂志记者 钟必攀

既要叫响产业品牌,又要履行强村带弱村的社会责任,实现共同富裕,盘龙镇长岭社区在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整体提升产品质量,从产品种植到包装、销售各个环节实行一个标准:让消费者认可。

——产业强村帮扶后进村,从种植技术到资金入股,一个硬指标就是:保证后进村百姓增收。

强村带弱村 引领创新创业

说起生姜,不能不提荣昌区盘龙。

每年7月前后,荣昌区盘龙镇长岭社区生姜批发市场热闹非凡。每天排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前来订购生姜的车辆。一筐筐白里透红的鲜嫩仔姜从这里运往全国,甚至销往产品销往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长岭社区3660亩土地,其中一半以上种植生姜,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虽然全社区增加种植面积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本来就效益不错,不可能“一刀切”让百姓“改弦易辙”。

怎么办?

▲ 生姜种植基地

长岭社区“两委”通过通盘考虑,在荣昌区农业农村委的指导和协调下,决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方式,打造区域生姜产品特色,以社区集体经济为载体,带动周边村发展生姜产业,统一标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实现共建共享的产业格局。

于是,一个以“强村带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悄然形成。

长岭社区周边有拱桥村、昌州村,集体经济产业薄弱,恰好缺少效益好的项目,长岭社区主动与拱桥村、昌州村对接,达成共识。

一是以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方式抱团发展,拱桥村、昌州村发展生姜1000余亩。

二是技术共享,长岭社区将生姜种植的全部技术以现场观摩、现场培训、现场交流的方式共同提高。

三是将拱桥村、昌州村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学习实践基地,兄弟省市考察团、各地的生姜种植户前来交流生姜种植新技术和产业经营管理经验时,拱桥村、昌州村作为整体纳入交流范畴。

四是统一生姜标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共同打造盘龙生姜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长岭社区与拱桥村、昌州村的抱团发展,还延伸到其他项目抱团合作。

2020年,为进一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荣昌区、泸州市、自贡市、资中县等地开展了渝西川东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中,自贡市“路灯管家”项目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一等奖。

为壮大集体经济发展,长岭社区积极引进该项目,以“集体经济+村民入股”的方式,创办了长岭社区集体企业——领锋太阳能路灯有限公司。仅用20天,自贡的“路灯管家”项目就在长岭社区落地生产,公司目前已收到来自荣昌区万灵镇、清流镇的订单,该公司不仅能带动10余人就业,还能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年收入数十万元。

▲ 领锋太阳能路灯产品展示区

为让拱桥村、昌州村共享抱团发展红利,长岭社区再次主动邀请拱桥村、昌州村,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共同打造领锋太阳能路灯有限公司,通过互访、帮带等形式,实现互联互补、互促共赢,携手齐发展的局面。

2020年5月,拱桥村、昌州村两村分别以10万元入股领锋太阳能路灯有限公司,共占股16%。2020年8月拱桥村、昌州村通过入股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00元。

深耕“一村一品” 做强生姜产业

长岭社区种植的盘龙生姜之所以成为叫响全国市场的品牌,产业发展成为盘龙镇的“强村”,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密不可分。

以前,当地姜农户均自产自销,仍一定程度存在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管理不到位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好村集体经济的引领作用,把盘龙生姜这块“金字招牌”叫得更响,村支两委决定在精准“补位”上做文章。

充分利用仔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引导姜农巩固形成质量第一的品牌观念,解决生产难题,不断发展壮大生姜产业。

▲ 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

社区党总支牵头倡导成立了“荣昌区盘龙长岭仔姜专业合作社”,社区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明确利益分成,组织生姜散户发展壮大生姜产业。

专业合作社组织统购统销,在生姜选育、新品种引进等方面开展服务,聘请专家和种植能手针对种姜大户、种姜散户每年定期召开生姜种植技术培训,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 盘龙生姜清选批发包装现场

村里还专门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协会,建立专项资金,推广姜农小额贷款,由协会进行统一管理和审批资金使用,微利运行,解决姜农生产资金短缺问题。近两年,长岭社区利用专项资金,面向资金困难的姜农提供贷款共计20余万元。

为确保种植户姜种、农资来源正规,质量可靠,合作社实行统一购进。村里利用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成立了荣昌区双巷农资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为社区姜农提供农资、姜种和农具等服务。

生姜是一种“热不得、冷不得、干不得、湿不得”的作物,尤其易患姜瘟病。农民在种植生姜时,一般都是种一年换一块地,不能进行连作,这制约着生姜规划化种植。长岭社区与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合作进行姜技术开发与利用,研究种姜脱毒技术,引进生姜种苗组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姜瘟病,实现了生姜连作。

为了解决交易市场混乱无序的问题,长岭社区申请上级政策支持,前后共计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修建了2000平方米生姜批发交易市场和生姜农资超市,让生姜交易由原先的马路交易、转村入户交易变为固定场所交易,这样既规范了原本杂乱的市场交易,又使生姜交易更加安全化、规范化,特别是强化了姜种质量把关,村集体经济也可通过租赁和物业管理等方面实现收益。

在市场的风险预防方面,引进具备较强营销能力的采购商,通过品牌打造提升“荣昌盘龙生姜”品质标准及销售价。通过加强对地理商标的运用,“盘龙生姜”产品价值有了更大的提升,价格高出外地普通生姜近一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社区干部和群众规模化发展产业的意识和劲头都大大增强。工作虽然忙碌,但大家觉得很有奔头。”长岭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李钢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