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重庆城口: “巴掌田”里闯出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新路

2020-09-22 09:06:22  来源:重庆日报

城口,地处大巴山南麓腹心,山大、沟深、坡陡,耕地面积仅占幅员面积的6.8%,75%左右耕地为25度以上坡地。

九山半水半分田。过去,老百姓只能种“三大坨(红薯、土豆、玉米)”糊口。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住在老林边,吃的兰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坨。”但现在,这顺口溜又有了新变化——“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

“山还是那座山,顺口溜内容之变就是发展思路之变。”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介绍,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过程中,城口大力实施“七大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唤醒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外部资源,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将生态、人才、资金资源要素优化重组,推动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共进,“在鸡窝地、巴掌田”闯出了山地特色生态农业新路径。

依托集体经济组织 打造产业联合体

城口地理条件差,但生态环境好,境内有各类动植物4900多种,森林覆盖率70.2%,国土面积35.2%属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了大量特色农产品。

“感觉啥都有,啥都没有。“阚吉林坦言,这些特色产品种植零散、规模较小,附加值低,没有品牌效应。历经多年探索,城口按照“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标准,围绕山地鸡、生猪、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七大扶贫主导产业实施“七大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在“鸡窝地、巴掌田”探索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

在城口,60%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致土地撂荒,产业“空白”,集体经济“空壳”。有土、无人、缺钱,如何发展产业?经过深入调查,城口县决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发展集体经济,打造产业联合体。

随即,全县对190个村和涉农社区清产核资,共清理集体资产13.7亿元,集体土地42.6万亩,确认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1万余人;以“一人一股”为主,以“有人有地一股,有人无地、有地无人半股”为辅确权配股,将现有村集体资金、可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配置股份21万余股。

全县围绕七大农业产业,让各村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产业,率先确定138个村试点发展集体经济,每个试点村安排50万元-120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产业发展。90个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和2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贫困人口变股东全覆盖。

2018年,城口县修齐镇依托交通、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整合集体经济、东西协作、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培育发展花菇产业。去年,该镇花菇基地规模达100万袋,产值达1200余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益162万元、务工收益302万元,集体经济为906户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城口县17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破零,净收益达1200万余元。68个村开展收益分红,分红金额共500万余元。

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带动力

事实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在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都存在“短板“。试点中,修齐镇采用“产业托管+利润兜底”的合股联营模式,全镇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城口县绿创香菇种植场签订产业托管协议,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投资主体,绿创香菇种植场为托管市场主体,同时根据历年花菇种植成本和产品市场销售行情确定最低利润,并于每年初签订书面协议。

“一个主导产业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城口县长黄宗林介绍,要推动落实产业见市场主体、见利益联结、见技术服务、见政策落地,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全县90个贫困村、30个产业薄弱村和20个脱贫攻坚重点村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产业扶贫带动效果。

城口被誉为“大巴山生态药谷”,全县中药材市场主体达到294家,药农达到2.1万户。为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城口县将本地企业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天宝药业”)培育成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仓储基地、初加工基地,同时开拓销售市场,将城口中药材资源转变为市场资源。

2019年,天宝药业吸纳就业368人,临时用工7200人次,完成与鸡鸣乡、沿河乡等21个乡镇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药材订单种植收购合同,涉及种植农户、建卡贫困户6165户,订单产值3.2亿元。

“培育扶持本地企业,大力招商引资。”黄宗林介绍,城口县在引导对本地农业企业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展开合作的同时,又针对性引进市场主体,有效解决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本地农业市场主体实力弱小、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升了技术服务与管理、产业链条延伸、市场对接与开拓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今年3月30日,重庆奇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奇缘生态公司”)在城口县北屏乡揭牌。奇缘生态公司来自浙江省,落户城口后,每年为当地提供400万袋标准化菌棒,并带动当地香菇菌销往华中地区。

此外,城口正在与另一家山东公司洽谈合作事宜。下一步,城口的香菇菌将依托该公司开拓海外市场。

截至目前,城口县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1家,带动贫困户825户。现在,城口产业发展形成了“公司+基地+集体经济+贫困户”合作发展模式,山地鸡、城口老腊肉、中蜂、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七大农业产业都有了各自的龙头企业带动。

实施“三项”优惠政策 助力产业发展

2017年,在外打工的王守令回到老家城口县蓼子乡当阳村建起了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1500头、年提供仔猪1000头。今年,王守令又新建3000头养殖规模的养猪场。

“帮扶政策帮了大忙。”王守令说,乡里主动为他争取贴息贷款、落实产业补贴,及时化解了扩大规模缺资金的难题。蓼子乡长刘关林介绍,王守令不但自己发展起来,还解决8人就近就业,带动26家贫困户养猪增收,他从返乡创业的“归雁”变成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城口距离主城远,发展底子薄,难得落户一个投资商和返乡创业人员。为把市场主体留下来、发展起来,城口县以用好“整合资金、专项资金、金融资金”为立足点,建立了“补血、活血、造血”政策资金使用机制,综合实施产业补贴、劳务奖补、资金贴息三项优惠政策,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点燃了贫困群众发展新希望。

一是实施一批产业补贴助力生态农业兴起来。制定落实“2+8”政策体系,即支持七大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和推进“三变”改革,深化扶贫产业布局、带贫主体培育、技术服务、政策到人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贫减贫效益、扶贫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八大举措,有力助推保障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二是推进一批劳务奖补助力劳务产业强起来。城口县常年有6.8万人在外务工,劳务收入占贫困家庭收入来源的60%左右,其中275名劳务经纪人开拓劳务市场。为此,城口县建立专项用于贫困户劳务经济奖补、一次性求职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城际间交通补贴等政策兑现,激发就业动力,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

三是落实一批资金贴息助力创业基地活起来。建立“助保贷”、大巴山森林人家融资担保基金、创业种子基金、应急转贷基金池等产业和股权投资基金,实施“5+5+20+60”万元创业带贫计划,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农户小额贷款、20万元致富带头人创业信贷资金、60万元返乡创业贴息资金”,给贫困户、一般农户、致富带头人、创业人士引入资本活水,增加内生造血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2019年,城口县农业产业扶贫投入1.4亿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2927.65万元;为8021户贫困户兑现劳务绩效奖补779.43万元;全县扶贫小额贷款获贷率45.78%,累计撬动金融资本5亿多元投入返乡创业,有效解决返乡创业初期资金周转难、融资难等问题。

聚集优秀人才 推动“三业”融合共进

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截至目前,城口山地鸡饲养量达到450万只、中蜂养殖13.2万群、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35.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粮经比例达到47:53,山地立体生态农业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基本构建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这些特色产业对所有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对所有在家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城口县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在“贫困户+村集体+市场主体”产业扶贫联合体中,全县探索出土地流转带动、务工带动、入股带动、技术服务带动、订单收购带动、加工增值带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财政补助优先配置带动、收益分配倾斜带动、参与发展带动等“三类十种”利益联结模式,推动了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融合共进。

城口通过实施人才引育工程,以“技能培训、示范带动、帮扶发展”为切入点,创建“充分就业村”为平台,培育了一批农村家庭致富能手、引进了一批返乡能人、推出了一批新乡贤,推动落实了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中长期增收项目。

2016年,城口县周溪乡党委号召能人返乡带头脱贫致富。伍东转让年收入10多万元的“湖南手机店”,回村当选支部书记后,创业带领村民发展竹笋、中药材等增收产业,带动37户153人脱贫增收。

“返乡能人有舞台、新乡贤有讲台、家庭能手有平台。”城口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新乡贤讲创业、讲政策、讲典型、讲技术,引领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发展产业、谋划创业、积极就业,全县有465户贫困户递交了自愿脱贫申请书,贫困群众开始从“争当贫困户”到“争做脱贫户”的转变。

2019年,城口县农业总产值近17亿元,在5年时间内增长60.92%,七大农业扶贫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3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80%。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6%下降到0.42%。

张亚飞 刘茂娇 李官芮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