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渝北: 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出丘陵山地“聚宝盆”

2020-08-28 11:19:39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在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2000亩高标准农田里,一排排生机勃发的柑橘树上结满了金亮亮的果实。昔日的一片片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承载村民们致富希望与梦想的金土地。青龙村从“空壳村”一跃成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聚宝地”。

大盛镇青龙村柑橘、茨竹镇大面坡村青椒、大湾镇金凤村桃子、兴隆镇牛皇村杨梅……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在高标准农田“七化”建设催生下相继涌现,现代化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在渝北这片热土迅速崛起,乡村旅游“四季歌”在美丽田园中奏响。

丘陵“造田” “七化”建设开辟千顷良田

渝北区是工业强区,千亿级智能化终端产业集群和航空物流园产业集群兴起。然而,面对“三山夹两槽”的地势和“馒头山、巴掌田、鸡窝地”的丘陵地形,渝北区农业发展受到先天条件的制约。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导致渝北农村土地一度撂荒现象突出。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为渝北区面对的一道重要课题。

“我们抢抓创建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机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全区正在实施的新建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双十万工程’有机结合,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打造丘陵山区现代化农业样板和典范。”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说。

面对土地地块分散、面积普遍偏小的情况,渝北区按照“集中扶持、连片整治”的思路,采取“水平条田、坡式梯田及梯台地块”的形式,整村整镇推进土地宜机化整治。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的地块改造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地块小变大、弯变直、陡变平、零变整、互联互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盛镇青龙村通过土地宜机化整治改变了土地零散分离、地块大小不一的格局,全村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了2350亩;在渝北区大湾镇金凤村,全村16个社已启动农田宜机化整治,实施土地整治面积11500余亩,正加快打造“万亩金凤桃乡”。

▲ 渝北区大盛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据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农业农村委提出的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七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渝北区因地制宜创新性开展农田建设。例如,按照地块单块长度不小于30米、台面宽度不小于4米、高度不超过2米的标准,集中整治梯台地块;将单块旱地纵向坡度控制在5%以内、横向坡度控制在3%以内、下地坡道坡度控制在25%以内,再按照上垄体底部宽2—3米、顶部宽1.5—2.5米、垄体高0.4—0.6米的标准起垄,两垄之间修建2—4米宽的机耕道,并在合适的位置预留足够的机械回转空间,实现大中型农业机械直接下田耕作、播种、管护、收获。自2019年以来,渝北区完成土地宜机化整治近10万亩。

▲ 宜机化整治果园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渝北区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化建设,布局管灌、喷灌、微灌、滴灌等工程措施,从2020年开始,每年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土地面积2万亩。目前,区内12个镇街已全面启动灌溉系统建设。

区里还成立了专业农机操作手队伍、除草施肥队伍和果树管理队伍,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耕作、管护,广泛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培肥、机械化土壤深松、智能化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控、设施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引导专业合作社应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节本增效的智慧化农机装备。

匠心“用田” 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迅速崛起

“针对渝北区丘陵山地为主的特殊情况,我们在高标准农田‘七化’的基础上增加了‘组织化、景观化、品牌化、信息化’目标,着力提升农业品种、品质、品牌,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说。

渝北区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规划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第一车间,科学布局高效产业。近几年,渝北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本地生态、气候、土壤等特点,将目光瞄准发展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点的经济作物。通过对国际国内和市内区内水果蔬菜市场进行大数据分析,突出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对乡村产业进行科学布局,确定种植的品种、规模、区域和建设时序,初步建成南北大道、统大路等5条高效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示范带。

▲ 渝北区洛碛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沐丰园蔬菜基地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整村推进,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大基地、小业主”模式,渝北区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工程,做到重点镇村示范、重点区域带动、重要产业夯基,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布局。目前,渝北区在高标准农业建设区域新发展笋竹、柑橘等特色经果林3.5万亩,发展“花椒村”“仙桃村”“柑橘村”等特色产业村16个,成功创建印盒村歪嘴李、放牛坪村梨、金凤村桃子、乌牛村仙桃李、青龙村柑橘等重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15个。茨竹镇梨园村、统景镇印盒村等6个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赋能田园 融合发展托起绿色“聚宝盆”

渝北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依托,以建设“双十万工程”为契机,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建设美丽田园,促进产景融合。2019年,渝北区围绕乡村旅游“四季歌”主题,结合休闲采摘农业发展,不同季节搭配不同品种,做到“四季有鲜果、季季有新品”,吸引市民消费。先后举办了大盛樱花节、印盒李花节、茨竹梨花节、兴隆杨梅节、石船蓝莓节、洛碛番茄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心推出由巴渝乡愁景区、放牛坪梨园景区、仙桃李景区、花漾渔村景区、“泉橙花”景区、天险洞樱花林景区、明月山花果长廊等景点组成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19年,渝北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67.63万人次,收入18.71亿,带动农民增收9.6亿元,农民群众通过假日经济、“后备箱经济”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 沿御临河流域两岸建设的精准化、数字化、现代化水果基地 (渝北区农业农村委供图)

借力供销社、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创新融合发展机制。近年来,渝北区创新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资金互助部”,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基本实现“一社融三、三社合一”目标,有力促进“三农”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渝北区38个村的“双十万”工程建设区域9543户以4.13万亩土地入股建设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创新构建了村民与集体的利益联结新机制。在大盛镇青龙村,全村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重庆枫楠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82+1”集体经济分配模式,80%的水果收益直接分红农户,20%的水果收益归合作社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再分配,100%的果园行间套种作物收益以户籍股的方式分配给农民和发展再生产,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改变村民“单打独斗”搞经营的历史。

“在市农业农村委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渝北区在破解丘陵山区宜机化发展‘瓶颈’建设高标准农田上积极探索创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高标准农田也已成为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绿色‘聚宝盆’”渝北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感慨地说。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记者 赖义羡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