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潘家华:构建生态文明范式下的新经济学

2020-08-18 09:15:21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

从学理认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法论创新。有必要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层面,深层次探讨这一理念的学理意蕴,构建生态文明范式下的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一、自然是有价值的,是创造价值的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然不创造价值,并不构成价值来源。古典经济学的鼻祖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指出,空气等自然要素尽管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交换,不构成价值来源。新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的主观价值理论认为价值的来源不是劳动,而是效用。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从保护自然的角度分析自然的价值,有的学者按照效用价值原理,核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却不能在市场中得以实现。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还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价值,抑或是自然保护经济学的非使用价值,都没有正视自然的价值,没有认可自然创造价值并且是人类社会财富价值的源泉之一。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朴实的语言科学揭示了自然的价值,明确自然能够创造价值,例如自然修复就是通过自然的劳动修复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论,不仅明确认可自然的价值,也从民生福祉的视角,确认自然构成价值的来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和拓展了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发展。

二、自然的价值存在可以测度

古典经济学关于价值的测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也明确以劳动时间为测度,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由商品的供求即生产和需求关系决定,认为供给数量越少,需求越高,价值量就越大,而自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没有消费需求,也就没有效用,效用价值为零。

在主流经济学意境下,因为自然不创造价值,当然也就无需测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揭示了自然能够创造价值。那么如何对自然的价值进行量化测度呢?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自然的价值表现为自然和生态修复力、自然红利和可持续产出量,以及环境改善对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其他要素生产力的提升或改进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于自然的价值测度,超越了社会必要劳动量的核算范围,有些与效用没有直接关联。自然生产力的大小高低就成为自然价值的量度指标。从这一意义上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人类收获自然红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经济核算的理论依据。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修正了财富分配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所考虑的财富分配,是按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即劳动获取工资、资本获取利息、土地获取地租。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均衡,供给成本涵盖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效用需求与劳动付出和所得直接关联。土地作为自然要素,其市场回报是地租,回报对象是土地所有者而非自然。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剩余价值被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和企业主以地租、利息和利润形式占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按劳分配”。目前的分配制度,按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市场贡献决定报酬,没有明确将自然要素纳入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分配理论认可了自然的贡献及其应享的回报,认为自然创造的财富,人类不应全部占有,自然也有权部分享用,有的例如纯然保护目的的国家公园,还应该全部为自然占用;恢复环境质量所花的钱,是“金山银山”逆向转化为“绿水青山”。这也就意味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仅是单向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还包括将“金山银山”逆转为“绿水青山”。

总而言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的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体系、财富核算方法和收入分配理论的批判、修正和改进,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财富测度指标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深化和拓展。过去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向生态文明转型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改进和重塑,进一步明确自然作为价值来源和生产力要素的贡献和地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