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区文旅融合之路大步向前

2020-08-17 23:09:49  来源:中国网

以文为魂 以诗为线

“陡绝山高薄暮天,云封石寺倍苍然。有钟莫大无声扣,底事修成自在仙。”

“问关梅止渴,到此了无梅。何似金茎露,清凉浥一杯。”

“何年柜子巧安排,绝处升高不可阶。半剩火砖封古穴,独留木匣寄残骸。橧巢营窟犹曩世,瘴雨蛮烟触旅怀。寄语农民惊不得,桑田几变做沧桑。”

这三首分别是描写新华乡石钟山、石会镇梅子关、蓬东乡柜子崖的诗句。地理、景观、史实交融,充分说明了黔江丰富的文旅资源。

近年来,黔江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工程,以文为魂、以诗为线、融合求效,探索出了一条“诗里诗外”的别样洞天。

以文为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更加富有魅力。有了文化的根,一座城市就有了灵魂。

在黔江区濯水古镇一块古碑上的“天理良心”四个大字,就是这座古镇的灵魂所在,当地人称它为天理良心碑。该碑高约1米,宽约0.5米,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石碑阴刻“天理良心”,为武陵山地区少见的道德碑,用于警示世人,经商、为人、处世之道就在于天理良心。

濯水古镇,一个由诚信撑起来的古镇,一个个诚信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这里发生,“天理良心”四个大字,铸就了古镇之魂。

就在天理良心碑旁,在濯水当地演绎了150多年的后河古戏与古镇之魂发生碰撞,产生的方言音乐情景剧——《天理良心濯水人》也定期在这里上演。五湖四海的游客,听的是关于“天理良心”的故事,悟的是为人处世的真谛,古镇之魂,也在这里传承。

其实,黔江区的文旅融合脚步不止于此。对于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及传承,黔江区的文旅融合之路,一刻也没有停歇。黔江区的文旅融合的脚步,已经遍布境内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从《探访老屋基洞旧石器文化遗址》《“汪半街”与“半边钱”》《 峡奇水美官渡峡》《濯水绿豆粉:画出的“非遗”味道》《濯水:会说话的古镇》《仙人洞:土家族墓葬文化的重要符号》这些文章中,可见一斑。

以诗为线

在历史的长河中,黔江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是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宋两朝,中原纷乱,而黔独守,社会经济齐头发展。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朝时以“湖广填四川”招民垦荒,还民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因历史积淀的丰富文化,在民族交融、团结、发展中,独树一帜,烙印了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又独无土司之存;积淀了丰厚的中原文化,又兼具独特的土家、苗族文化;屯军、流寓文化勾刻迹深,成就了坚韧、苦干、能干的民族精神。

在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中,诗歌文化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能查证的以黔江为题材的古诗近2000首。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诗,兴起于唐宋,在明清达到高峰。杜甫、黄庭坚、寇准、张之洞等历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同时还养育了陈景星等著名本土诗人。这些诗歌,既成就了黔江古十二景,又开启了今天的“文旅融合”之路。黔江古十二景为《清光绪•黔江县志》所载的十二个景观。其中包括三台拱极、八面兴云、羊岭朝霞、酉阳夕照、咸溪飞瀑、墨沼流香、霁雪凝岗、幽兰秀谷、武陵雾雨、羽人烟鬟、乌鸦集仙、金钟飞韵。

作为黔江古十二景的“羽人烟鬟”,就是位于现石会镇中元村境内的羽人山,素有羽人烟鬟甲天下一说。据《黔江县志》记载:羽人山位于武陵山对面,又名相公岭。山势秀丽,绵亘数里。山顶上,奇峰异石,姿态万千,恰似一幅群仙赴会图。“欲闻幽景多,东南佳山水。武陵花雨深,羽人秀峰起。流览得初心,登临涤渣滓。”清代巴县知县王尔鉴的一首《发成都将之黔江》将黔江的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羽人山的美景,也从诗中走到了诗外。

融合求效

随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黔江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融合之路。

近年来,黔江文旅融合的文化项目逐一落地。反映土家十三寨的土家生态博物馆、山歌集、中国跑客节、电影《侯天明的梦》等相继面世。反映濯水古镇的民俗博物馆建成,方言音乐情景剧《天理良心濯水人》、黔江民歌碟、濯水小说集、濯心文化集、影像集千年濯水和濯水味道,以及电影《辅警威龙》《濯水迷情》《小马哥的春天》等相继杀青。反映芭拉胡景区的百英探险、百城联播、百V聚首、百城地推、两岸联谊、武陵联盟等活动均也正在开展之中。

同时,黔江还依托濯水举办少数民族电影展映周,成功建成了民族文学重庆创作基地、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中国电影创作拍摄基地、文艺扶贫基地、北京电影学院实训基地五个文艺创作基地。《濯水谣》通过进京、进重庆主城展演和宣传营销名动全国。

如今,游客在黔江的各大景区内,都能享受到当地非遗文化的盛宴。唱后坝山歌、听后河古戏、跳土家摆手舞、打谢家锣鼓、吹帅氏莽号、土家打糍粑、绣花鞋垫、手工织西兰卡普,还有肉连响、滚铁环、踩高跷、舞狮等传统生态文化项目走进景区,已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谭鹏)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