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石柱:致力文化传承 尽显土家风情

2020-08-13 09:01:15  来源:重庆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古老的、活态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传承、审美艺术、科学认识、社会和谐等多方面价值凸显。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石柱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集楚、汉、巴、蜀及土司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体系,为石柱打造旅游精品和文创产品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石柱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立足“风情土家·康养石柱”价值定位,以加快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结合文旅发展大力挖掘非遗资源,传承文明精髓,致力“点石成金”,让众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资源从幕后走向台前,在增强游客旅游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全新路径。

2018年4月,《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文化部专家组评审通过,标志着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这也意味着石柱以非遗保护传承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石柱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原则,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资源普查,首先解决“家底不清”的问题,先后发掘出十大类别非遗资源项目800多项。

基础设施是非遗传承的载体,石柱积极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起了县非遗中心、县民族中学2个市级非遗传习所,以及土家啰儿调、玩牛、盐运民俗3个县级非遗传习所,同时建起了1个黄连博物馆、2个黄连传统生产技艺展示馆。

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石柱以非遗项目为核心内容,重点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育和濒危项目的保护;以民间传习为基础,将非遗基础知识纳入教育体系;依托“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动非遗传承发展。今年,《秦良玉》京剧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

同时,石柱还不断加强文化人才保护和培养,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文化研究和传承利用,健全落实非遗保护长效机制,融合发展打造非遗传承保护新格局,整合资源推进非遗扶贫促百姓增收。

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石柱目前已挖掘整理出县级非遗项目136项,其中跻身国家级和市级非遗名录分别有3项和22项;遴选和培育出三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200余人。

链接>>>

石柱非遗精品项目展示

国家级非遗

土家啰儿调。石柱土家啰儿调与著名的“竹枝词”一脉相承,歌词直白、世俗,以反映土家人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宗教等为主要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石柱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演变过程。歌词大量运用“啰儿”“啰儿啰”“啰喂”等方言衬词,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吊脚楼又称“干栏”或“转角楼”,是武陵山区土家族的古老建筑形式,在古代巢居和穴居基础上发展而来。其营造技艺充分契合了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了居住和安全、社交和祭祀的完美统一,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土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千百年层出屹立的土家吊脚楼,折射出它重要的艺术、历史、科学、民俗、和旅游价值。

土家玩牛。石柱土家玩牛源自于牛王庙、牛王节祭祀活动。从牛的耕地劳作和休养生息中提炼加工而成的玩牛舞蹈,存续了农耕时代人们崇敬牛神和饲养耕牛的思想意识,演变为逢年过节的玩牛习俗和玩牛舞蹈,是土家人延续历史的表现,表达人们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愿望。

市级非遗

石柱土戏。石柱土戏发源于石柱县中益乡,有土家族戏曲“活化石”之称。石柱土戏独特原始,自成体系,分为神事还愿戏、民事喜庆戏两类,表演中引入穿花、耍绣球、拜罗汉、鲤鱼跑滩等原生态动作。该剧将土家族民歌、民间打击乐以及民间戏剧融为一体,是当地人民生活的再现、民俗的体现。

土家米米茶。“土家米米茶”又名“阴米茶”,是渝东南武陵山区石柱土家山寨独特的风味小吃。早在1819年纂修的《龙山县志》上,就清楚地记载了其详细做法。渝东南武陵山脉一带土家族特别喜欢这种油茶,并将其作为款待佳宾的最上等礼仪,后来渐演变成今天的“米米茶”。

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石柱县是中国黄连之乡,黄连产量占全国的60%、世界的40%。石柱黄连早在唐代天宝元年就有记载,经过数百上千年的发展,石柱黄连的传统生产技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黄连生产配套设施和传统加工方式,凝结着土家人民的智慧。如今,石柱还构建起黄连全产业链体系,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

县级非遗

摆手舞。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是土家族人民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土家语里,“西兰”意为铺盖,“卡普”意为花。“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西兰卡普”受到土家族人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织造“西兰卡普”作为陪嫁。

土家刺绣。土家刺绣是土家族民间刺绣工艺之一。“女儿十二学绣花,长大能找好婆家”是石柱的民间俗语。刺绣曾经是土家女孩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在土家族传统婚俗文化、孝道文化中占有着一席之地。大量的刺绣造型保留着古老民族部落对祖先族帜(图腾)的崇拜。土家刺绣以群众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神话故事等为素材,用千针万线在方寸之间展示土家风情。

张亚飞 刘玉珮 詹米璐 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柱县文旅委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