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黔江蚕桑产业“化茧成蝶”

2020-08-11 09:21:27  来源:武陵都市报

当前,正值夏蚕收购秋蚕饲养的关键时刻。近日,记者在黔江区太极乡蚕茧收购站里看到,蚕农们通过三轮车、土家背篓将白花花的蚕茧,运输到蚕茧收购站进行售卖,当满脸汗珠的蚕农们领到“蚕钱”的一刹那,他们幸福地笑了。

蚕桑是黔江区“三大”(烤烟、蚕桑、生猪)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4月14日,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认定为“重庆黔江国家蚕桑生物产业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蚕桑生物产业基地。“黔江蚕桑茧”7月被评为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生产区。

绿了青山,富了百姓。近年来,黔江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蚕桑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优质高效蚕桑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让荒山披绿、群众增收,蚕桑产业已成为黔江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基地建设全市第一

盛夏时节,金溪镇满山遍野的桑林绿意盎然。在长春村虎山蚕桑基地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把新采的桑叶洒向蚕床喂养蚕子。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金溪镇,从2018年开始,把蚕桑产业作为扶贫第一支柱产业来抓,全镇现有桑园达到1万亩。

2019年,金溪镇有8个村、36个组155户养蚕,产值达到392.91万元。其中7个村、17个组、40户贫困户养蚕,产茧253.4担,产值45.709万元,实现户均增收1.14万元。

黔江是远近有名的蚕桑生产基地。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将蚕桑列为全区“三大”农业骨干产业发展,桑园面积从原来零星的2万株左右发展到21个乡镇、135个村、5500余户建标准桑园8.3万亩;小蚕共育室267个,室外养蚕大棚逾2.5万个;蚕茧产量由2000年的1800余担到2019年的6万担,增长32.3倍;蚕农综合收入达2亿元,蚕茧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市第一,获得有机桑树种植基地、有机蚕茧养殖基地认证;丝绸工业从无到有,形成较完整的丝纺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生丝、丝绵被、地毯、丝绸等,“武陵山桑蚕茧”丝绸商标获重庆市著名商标,黔江蚕丝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产品符合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丝绸产品享誉国内外。蚕桑基地、丝绸工业建设均成为全市标杆。

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

8月2日,正阳工业园区内的花神丝绸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女工们有条不紊地在车间里并丝、络丝;而在花神丝绸公司北边的双河丝绸公司里,工人们正在卡车上下茧,仓库里则堆满了新收购的蚕茧,蔚为壮观。

2005年以来,从浙江、山东等地招商组建基地龙头企业2家,4家企业入驻浙江桐乡丝绸工业园,山东海通丝绸出口工业园正在建设,9家蚕桑生物企业投产,武陵山丝绸博物馆落户濯水古镇,不断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基本建成集蚕茧烘烤、缫丝、织绸、服装、地毯、丝绸博物馆、蚕桑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及丝绸外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黔江蚕业”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产业带动成效明显

白土乡安堡村建卡贫困户张桂培、刘培香患有残疾,老两口通过十年多的栽桑养蚕,实现增收目标,如今他们一家修建了新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老两口现有桑园面积30亩,2019年通过开展小蚕共育、养蚕售茧实现收入四万余元。

全区桑园面积8.3万亩,有1万余户、4.3万余人承包耕地用于栽桑。其中有5500余户养蚕,带动1.2万余人从事蚕业生产。栽桑养蚕已成为部分贫困村、建卡贫困户和易地扶贫搬迁户增收的主要产业和主要增收的来源之一。

据统计,2019年全区21个乡镇85个村(社区)222个组482户贫困户1967人栽桑6028.2亩,年养蚕6821张,产茧4887.5担,年养蚕售茧总收入856.54余万元,户均增收1.777万元、人均增收4355元。同时,带动贫困户586户2200余人实现增收目标。

区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推进黔江蚕桑丝绸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立蚕桑丝绸要素市场,争取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发展,加强“蚕桑生物+”宣传,申报中国蚕桑之乡、黔江桑蚕茧国家地理标志、黔江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生产区,将黔江全国蚕桑生物产业基地、国家东西扶贫协作出口生丝基地品牌做响,持续打造黔江桑树石漠化治理生态名片,建成生态治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社会就业的重要绿色民生产业,让“黔江蚕业”成为重庆蚕桑对外的一张绿色名片。(记者 罗跃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