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大山深处的笑声 ——沙坝镇扶贫故事扫描

2020-07-28 14:35:39

技术培训进田间地头

大山,阻隔了村民们的致富路。于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让大山深处的“野百合”竞相绽放。从而,村民们受限大山,搬出大山,又回到大山……如今,地处渝东南山区的黔江区沙坝镇村民,在扶贫政策春风的沐浴下,绽放出可亲可爱的笑容,并发自内心地笑了。

龚明成的农家乐

从猪坐滑竿到坐汽车

众所周知,过去在重庆山区,出门坐滑竿,非富即贵,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十几年前的沙坝镇建设村,地处两山夹一溪的位置,一条羊肠小道绕河而过。

村民们都有养猪的习惯,一旦要把猪变成现钱,得请8个身强体壮的大汉,把猪绑在滑竿上,2人抬滑竿,6个人前后左右“护送”,累了再换人。

抬一头猪出山卖,要过99道河,脱99次鞋,苦不堪言。村民们说,那些年,卖一头猪,除去成本,一头猪最多能赚百把块钱,真是“豆腐拌成了肉价”!

过去的建设村,村民们的房屋均为木瓦房,依山而建。村里与外界联通,全靠一条绕河而过的小路,遇到发洪水,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

村民生病了,到区乡看病得靠抬,手艺人做的镚子床要请人抬,种出的农产品要靠背,交通滞后成为建设村发展的拦路虎。

2005年,区乡两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设村107户400多名村民整体搬迁到了319国道旁的万庆村。村民们原来的土地,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

贫困户龚明成,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加上政府补贴的资金,在国道旁修起了两楼一底小楼房,还开办了农家乐。

搬出了大山,建设村人如何维持生计?当地党委和政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开办农家乐、发展养殖业,建设村人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搬出大山的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开办农家乐、发展养殖业,经济收入翻了几番。”万庆村党支部书记邓胜鹏说。

村民们从木瓦房变成小洋楼,国道直通家门口,谁不开心呢。2组村民庞一现,祖孙三代均在外做木工,一年收入30余万元,家里还购买了小轿车。村民龚明禄通过生猪养殖,一年收入达10余万元……

村民们致富后,有的对小洋楼“不满意”了,纷纷前往黔江主城购买商品房,仅2019年,万庆村(原建设村)就有5户到主城购买了商品房。

过去的建设村,养的猪出山要“坐滑竿”,如今的建设村民,发展的生猪要销售,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汽车,村民们会心地笑了。

矿老板返乡掌勺当大厨

猪坐滑竿到坐汽车,成为沙坝镇精准扶贫的一抹彩云。

2013年,沙坝镇党委政府通过引进投资商,调整产业结构,在脉东社区建起了百合园。这,又成为沙坝镇的一大亮色。

2015年,在外做铝矿生意的老板龚荣华,在朋友圈里看见了成片开得正艳的百合花,吸引了他的目光,决定抽空回家看看。

家门口成片的百合花吸引了不少远近游客拍照打卡,前来观看的车辆停满了公路两旁,百合园里卖米豆腐的婆婆忙得不可开交,笑容满面,仅半个小时,就卖了几十碗。

通过短短半天的观察,龚荣华不但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也了解到家乡的各项发展优惠政策。于是,他决定通过搞餐饮来试试水。

“第二天一早,我现买材料,准备了米豆腐和凉面各一盆,半个小时就卖完了。”龚荣华说,第二天,他又准备了小吃、矿泉水,每天卖出上万元,这样的盛况持续了10多天。

龚荣华当即决定,放弃高薪,回乡发展,搭乘乡村旅游的东风,在家门口挣钱,这样还可照顾一家老小。

说干就干,龚荣华怀揣在外创业挣的钱,回到脉东社区,建起了洋房开办了农家乐,发展餐饮行业。

通过发展餐饮,可以解决剩余劳力,所需原材料,与村民签订单保底回收。

“从开始修建百合山庄,我一直在这里打工,一年也要挣3万多元,同时还照顾了家庭。”脉东社区2组贫困户庞一锦,在山庄长期务工,照顾家里和补贴家用一举两得。

2016年,龚荣华的百合山庄开业,享誉渝东南的千人百合宴在此举行,龚荣华的名声在当地一炮走红。与此同时,他与50户农户签订了散养鸡养殖与独蒜种植合同,每年为农户增收90余万元。

2019年8月,龚荣华利用祖传秘方,创立了“龚氏辣子鸡”品牌,因软糯鲜香闻名,备受远近食客的青睐。目前酉阳、彭水等周边城市和阿蓬江食品、佳惠超市都有供货。

龚荣华笑着说,是好政策吸引他回乡,现年收入达到50余万元,当大厨胜过矿老板。

龚明禹种出的枇杷

科技培训村民找到致富路

“原来搞配送还有这么多窍门呢。”7月10日,暴雨后难得的好天气,从沙坝镇十字社区猕猴桃种植基地,传来了一阵又一阵欢笑声。

田间地头里,黔江区农业农村委果树专家、农业银行信贷专员、物流配送人员为种植大户和村民们带来了管护技术、信贷、物流方面实用的干货。

近几年来,沙坝镇通过技术培训,改变农户种植观念,提高种植技术,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十字社区5组土专家龚明禹,起初对发展农业并没上心,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委组织的果树修枝整形及疏花疏果培训,思想观念得到大转变。

龚明禹回到家中,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刻苦钻研技术,将果园里100多根弃管枇杷重新进行嫁接筛选。从此,每年200多天时间都在与枇杷打交道,他种出的枇杷皮薄肉厚籽小味甜,一粒“枇杷王”重达175克,两棵树卖出3000元,鼓足了腰包。

今年对于龚明禹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惊喜。因受疫情影响担心卖不出好价钱,但经过市场的检验,他种出的枇杷依然很受欢迎。

“虽然30元一斤有点贵,但口感特别好,值!”一些回头客点名要订购他的枇杷。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龚明禹的带动下,许多农户纷纷重新管理起了家里的果树,效益颇丰。

“有了龚大哥的技术指导,我信心百倍。”村民龚明胜笑着说。

通过多次技能培训,沙坝镇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庞海在查看猕猴桃长势

老党员带动村民奔小康

西泡村1组老党员庞一中,是一名退休干部,本该退休回家带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他看到村里大面积的猕猴桃荒废,村民望土哀叹,他闲不住了。

2017年,庞一中和党小组的李永军、庞永强、庞一奎、高长芝4名党员一拍即合,决定将组里弃管的猕猴桃重新管理起来。

“跟着你们干,我们放心。”村民们的这一句放心,是西泡村1组村民对党员们的信任,也是村民们干事创业的决心。

想法就要付诸实践。在庞一中的带领下,西泡村1组在全镇率先成立了组级集体经济组织,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5个党员以现金入股,农户以土地加资金配套入股,覆盖了农户48户,330亩土地。

农户摇身变股民,可获得租金、分红、务工三份收入。

贫困户庞宝珠夫妇,从成立合作社就开始在基地里务工,每年老两口除了可以就近务工收入达3万余元外,还有保底租金、股金分红,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猕猴桃老果园的215亩猕猴桃已经全部改造完毕,开始挂果投产;新栽种的30亩葡萄长势喜人;40亩林下养殖,已销售4000多只土鸡;9.8亩山坪塘,养鱼2万余尾,最大的有6斤。老党员的带动,让西泡村1组焕发出生机。

同时,合作社修建了办公地点、配套了冻库、专用分检房、运输车、农耕机,配套设施齐全。

“今年预计整体产值能达到40万元。”庞一中计算着今年的收益,望着长势喜人的猕猴桃,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大出深处,生机勃发,村民们正以高昂的斗志,迈向小康大道。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