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筑梦二十年 荒山变身金果园——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犹绍华

2020-07-24 14:11:33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憨厚中夹着精明,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的感觉是他时刻在思考着什么,这是犹绍华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49岁的犹绍华,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娃,凭着一腔对土地的热忱和不屈不挠的干劲,与绿色田野打交道近20年,凭借对土地的坚守,和对农业发展的创新,不仅守住了一方青山绿水,更富裕了一方百姓。2017年,他因此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用自己青春年华的不懈努力,践行了人生的价值。前不久,在接受采访时,他向笔者道出了自己满布荆棘的创业史。

▲ 犹绍华(右)和爱人在梨园

煤矿工人的“绿色”转身

1989年,犹绍华高中毕业回到龙井社后,他和多数同龄人一样,到本镇的瓮子塘煤矿务工。在工作中,头脑灵活的犹绍华时常在心里想,如果只在煤矿上班,每月拿点死工资不说,天天与采煤打交道,没啥意思,得想办法找点别的事情做。

1994年,犹绍华辞掉了在煤矿的工作,贷款买了台货车搞煤炭运输,赚取微薄的运输费。在不到一年时间,他已经拥有3台大货车。由于经营有方,不到4年时间,就成了关坝镇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

不满足“小富即安,小富即稳”的犹绍华意识到,挖煤只是单纯地消耗不可再生的地下资源,煤炭总有一天会挖完;卖煤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煤炭卖了,意味着就会没有经济来源。他开始思考从煤炭行业转向,从事有发展前途的绿色、生态农业开发。

▲ 万盛经济开发区农林局科教科崔玉英科长(左)给犹绍华介绍梨挂果后的管理方法

一天,他来到离家不远的雷峰垭农场,吹着山顶的凉风,心情不禁豁然开朗。他举目四望,自己的家乡正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他想,这不正是我想要找的地方吗?

望着山下的村庒,他心中出现了一幅雷峰垭未来发展的蓝图。他暗下决心,哪里都不去了,就在雷峰垭扎根,“不把雷峰垭建设成为桃花源,我誓不罢休。”

2000年春节后,面对前去结对帮扶的镇党委副书记邹瑜,他透露了自己想把事业做大的想法:“我想租赁承包开发兴隆村雷峰垭知青农场的撂荒地,不知道镇里和村里支不支持这个事情?”

副书记邹瑜听了他的想法后,当即表态说:“如果你真的想干,我马上找村里协商,开个招标会,通过正常渠道,和其他人一起公开竞争。”

“只要你邹书记这样说,我就放心了。”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犹绍华拿出全部积蓄,通过报名竞标,一举拿下了雷峰垭知青农场350多亩撂荒地40年的承包经营权,开始了改造荒山的“大工程”。

“你是不是疯了,如果再这么搞下去,家里的一点老本都会让你败光。”妻子对他的决定感到很突然,也很担心。

“这个娃儿只要有了点钱,就头脑发热,一天到晚想东想西的。”母亲也极力反对,说祖祖辈辈搞农业,没有那个是赚钱的。

一时间,社会上对他说什么的人都有:“他没有真正做过几天庄稼,啥都不懂,还想搞农业开发。”“哼!我看这个人啦,没吃过苦,不知道苦是啥子味道。”

犹绍华心里清楚,自已承包荒山几十年是难得的机遇,是长远之计。“虽然家里人和外边的人都反对,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但在雷峰垭这个地方,可以实现我的人生梦想。既然我下定了决心,是不能给自己找退路的。”犹绍华力排众议后做了自己的选择。

当时,上山虽然有一条机耕道,但到处坑坑洼洼的,别说轿车,就连摩托车都骑不上去,加之山上无水无电,条件异常艰苦。犹绍华决定卖掉自己的货车,投入30多万元,开始整修上山公路、安装动力线路、接通水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战,路修好了,水有了,电有了,接下来就是与荒山草坡打交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硬是将几个山头的坡地改造成了一层层较为规范的梯土,让这些沉睡的土地发挥作用。

在镇上居住的妻子和母亲见他这次是动真格的了,不忍心让他一个人吃住在山上,也只好回雷峰垭与他战斗在一起。

以绿色种植技术打造高端梨产品

尽管土地是平整出来了,但面对闲置多年的荒山草坡,究竟应该如何去开发利用?是摆在犹绍华面前的一道难题。他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来,没有大的投入不行,尤其是没有规划更不行?根据区、镇有关部门专家的建议,他决定首先在山上发展伏季和淡季水果,然后建圈舍规模养猪,走种养结合之路。

遥望荆棘丛生的雷峰垭,周围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但犹绍华并没有丝毫退缩,他说服母亲和妻子,投入资金17万余元,购买了梨子、桃子、李子、柑橘、板栗等果树种苗。同时请了几个帮手,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将所有土地全部栽上了果树苗。

由于缺乏专业的种植和植保知识,加之头两年种植的果树品种数量过多,导致管理跟不上。“原本想着多种几种果树,这样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卖,可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远不是我所想的那样。果园内的果树要么死亡,要么结出的果子品质不佳,农场接连亏损。”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也没有永远的称心如意。知情人都知道,犹绍华是一个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人,始终有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做什么都努力做好的精神。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遇到困难后,我请了好几个农技专家,为我想办法。专家看了我的果园后,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农场是坡瘠地,地形陡峭,加上砂质土壤缺少果树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质,单用普通的化肥根本就种不出优质的水果。他们都劝我放弃算了,但我坚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办法总比困难多。”

尽管创业是艰难的,但并没有击垮这个勤劳朴实的汉子,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克服困难的斗志。“既然地形问题无法改变,那就改良土壤。”针对以砂土为主的土壤环境,他再次邀请了区农林局等有关部门的专家专门对土地进行检测。专家经过检查后,给出了答案:必须利用科学配方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建议在果树没有挂果的时候,农场间作一些红薯、大豆、草料(野豌豆)等作物。一方面保持了水土平衡,减少了杂草危害;另一方面,在果园没有投产前,也可以增加些收入,来弥补损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犹绍华并不是一个蛮干的人,他知道知识、技术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向先进看齐,农场才有救。根据专家的建议,他多次奔波在四川苍溪、龙泉驿和重庆铜梁等地。一方面,虚心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来农场为果园把关;另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种养技术。工余时间,还到区里参加大专进修、创业培训等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人生,就是人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一种尺度和高度。只要脚踏实地,总会有所收获。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结合农场的实际情况,犹绍华决定逐渐淘汰桃子、李子、柑橘、板栗等品种,只在农场内栽种苍溪雪梨、园黄梨、六月梨等3个品种。同时,严格按照果树种植的技术要求,对果树的行距进行控制。

前来传授技术的土壤学专家告诉他:“要想种出高品质的水果,土壤有机质含量必须达到1%以上。”针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不足的问题,犹绍华到处搜集猪粪、羊粪做试验,常常在肥料发酵房里一待就是一天,专心研究肥料配方比例。经过多次试验,犹绍华终于摸索出了在农家肥里添加益生菌,改良土壤,优化果树品种的办法。同时,筹资10万元,修建养猪场,用山上丰富的草料发展生猪。坚持采用草、畜、果的循环模式,即生猪通过吃下的草后,拉出的猪粪经生物发酵后成为果树有机肥。这样做的结果,既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改良了土壤,又能保证梨树在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养分。尤其是梨树结出的果实与没有用有机肥的果子相比,不但皮薄、多汁、化渣,而且味道也相当可口。

大凡果树种植,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如果病虫害防治不好,会直接影响梨子的产量。和很多果农一样,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面对这一难题,一些果农选择使用农药杀虫。犹绍华心里清楚,如果普遍使用农药和杀虫剂,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在果皮表面留下有害物质。为了种出绿色健康的梨子,他决定减少农药使用次数,采用别人不用的办法:从幼果期开始,对梨子进行套袋,使梨子长期保护在袋内生长,以免受病虫、风雨和强光的侵扰,杜绝果面霉污斑、锈斑、枝叶磨斑、药斑等,为生产完美的高档梨子提供保证。过冬时,再对梨树进行刷白。“用石灰对树干进行刷白,是老一辈种树人的做法,现在的人为了图方便,都不用了。”他说。冬天给果树涂白不仅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石灰还可以杀死虫卵,减少来年春天害虫的繁殖。

奇迹只眷顾那些心诚的人,幸运之神也绝不会光顾懒汉。“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犹绍华总爱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一方面用以鼓舞别人,同时也激励自己。在梨园管理上,他果断采用“生态、生产技术”全覆盖技术。在梨子的生长过程中,农场通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对果树病虫害进行物理综合防控防治,使其结出的梨子更加生态、绿色、有机、安全。“我要让梨子成为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 让雷峰垭的坡坡岭岭上到处都是梨子, 让夏天的梨花满山盛开,秋天的水果处处飘香。”

多少个起早睡晚,多少次施粪除草,多少天嫁接剪枝,多少回防病除虫,多少个这样没日没夜挥泪如雨的苦苦奋斗与探索。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辛劳,他种植的布朗李、冬桃、苍溪雪梨和100多亩松树、杉树生态林,基本覆盖了雷峰垭,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荣誉面前不停步

俗话说,有怎样的历练就会有怎样的优秀。2017年,犹绍华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出席了当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前,他和其他列席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一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会见。

“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会议,而且还见到了总书记,是我一辈子的荣幸。”当问到他有何感受时,他说:“荣誉属于昨天,当下最主要的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为不断探寻绿色农业的永续发展之路,犹绍华开始尝试“电商+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微万盛”等开展紧密合作,利用电商平台的开放性优势,在宣传果园产品的同时增加产品销售渠道。“如果顾客头一天下单,我第二天上午就采摘,下午就可以发货,近的地方一天就收到,远的也不超过三天。这样做,既节约了顾客来回跑路的时间,又保证了果子的新鲜。”

与此同时,犹绍华还在原有的梨树种植上增加了采摘体验,以此来推销梨子。他说:“以前,我一直是在城镇住宅区设立摊位卖梨子。客户在选购时,只购买品相好的梨子,品相略差的梨子就被留了下来。吃又吃不完,只好任其烂掉。我从报刊上看到有关‘观光农业’的消息后,很受启发。在梨子成熟前几天,通过宣传,农场迎来了首批观光采摘的客人。于是,我就免费将新鲜雪梨切块送给凡来农场购买梨子的客户,让他们品尝,并提出意见。”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扩大农场的影响力,二是让大家先尝后买,去果园采摘,只选品相好的,品相差的留在树上,不至于烂掉。

考虑到梨膏有润燥止咳的功效,犹绍华开动脑筋,搞起了农产品深加工——将梨子熬成梨膏。没有想到的是,雪梨膏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他说:“雪梨膏受到了客人的普遍好评,有人愿意出价50元一斤购买,当时我才意识到,雪梨膏是可以当做商品卖钱的。”通过运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当年一下子就销售“梨膏”2000多千克,销售额达50多万元。

看到商机的犹绍华除扩大雪梨膏的产量外,积极探索走绿色无污染之路,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延长雪梨膏保质期的方法。经过多次实践,他将雪梨膏的保存期限由以前的不到半年延长至一年。在克服保质期限的难题之后,雪梨膏开始供不应求。雪梨膏的热卖,带动了周围农户雪梨的种植和销售。

六月的雷峰垭,经过阳光普照和雨露浸润,草木葱茂,生机盎然。站在农场的制高点,犹绍华指着满山遍野挂满梨子的山峦说:“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改良雪梨品质、打造雪梨品牌。除把农场建设好外,还要让广大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特约撰稿 罗昭伦 记者 刘早生 李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