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代表委员谈“双城”|抱团合作差异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为川渝文旅融合发展献策

2020-05-23 21:55:06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自古以来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当前,如何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命题下,促进成渝双城历史文化发展?川渝的同源文化又该以何种方式融合?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探讨川渝文旅融合的新途径。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王本朝。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成立“川渝文化发展联合体” 抱团打造西部文化核心圈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本朝

王本朝认为,川渝两地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重庆的“巴渝文化”、“巴盐古道”文化、 “苗族山歌文化”、 “大溪文化”、“忠义文化”等;四川的“巴蜀文化”、“天府文化”、“隋唐宋文化”、“川剧文化”等。在加强两地文化融合方面,王本朝建议,川渝两地文化部门可以牵头成立“川渝文化发展联合体”,以“双城”不同的文化特色为主体,进行统筹编制、科学规划。同时,还应找到川渝地区的文化差异,将川渝地区辖属各区县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机整合。对于三国文化等双方共有的文化元素进行“大同小不同”打造,突出各自亮点。

除了差异化,川渝两地的“巴渝文化”等地域性文化也具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两地辖区县市的地方特色文化又有“一衣带水”的文脉存续。王本朝认为,川渝两地在成立“川渝文化发展联合体”的基础上,可以借助自身优势,集合资源,抱团寻求发展,将成渝两地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文化核心圈。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主任刘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尹建红 摄

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文旅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 刘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顶层设计,为两地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点。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主任刘旗表示,成渝两地已通过实践创新、文化传承、民间参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际成效正逐步显现。

刘旗说,成渝两地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传承和弘扬应是具象化的,按照产业化、市场化规律来进行,与旅游结合,打造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产品,让市场认可,让百姓喜爱。以川剧为例,作为成渝两地市民喜爱的传统戏剧,要适应当下文化市场,可以对川剧整合包装、打造IP,让年轻人重新爱上川剧。

在民间力量发掘方面,文化艺术的融合既要政府大力推动,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调动民间力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旅融合。“我们和四川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文博、考古方面有一揽子合作,下半年就要开始启动。”刘旗说。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事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在履职过程中,刘旗也十分关注文物的安全保护工作。

“包括成渝地区在内的西部地区,实际上有很多文物都分散在各区县,这些区县人力财力都有限,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和能力堪忧,文物安全防范基础还不牢固。”刘旗说。

刘旗建议,成渝两地可以共同探索,以文物保护法修改为契机,将文物安全纳入文物保护法重要内容,并设立专章,就责任制落实、日常巡查检查、监管执法体系建设、安全防范设施维护等条款作出明确规定,强化文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王济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文科 石涛 摄

加强两地协同合作 助推成渝文化元素互补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学习委主任 王济光

“川渝本就是一家亲。”王济光在谈到成渝两地文化融合发展时表示,两地文化同源、同流、人文一体。文化本就相通,现在需要做的是加强两地的文化合作。

王济光表示,目前川渝两地在文化领域本就存在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非遗问题,火锅、川菜、川剧本质上同根同流,要把这些元素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就需要两地的协同合作。

另外,川渝两地文化的同源性也决定了一些重大文物发现的历史互通和联系。比如涪陵战国墓文化和四川三星堆文化也应该加强研究,实现合作推广。同时,王济光认为,川渝两地文化也可以错位融合,让两城的文化元素互补,抱团呈现出西部文化的整体优势。(首席记者 黄宇 记者 姜念月)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