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致富热情调动起来了,不脱贫都难啊!”

2020-05-09 11:36:23  来源:潼南日报

花椒脱粒作业。

苕尖基地采收忙。

全媒体记者 王浪 通讯员 余文学

“你挖花椒树干啥子,搞破坏哦?”

“这棵有病了,不挖要传染其他的花椒树!”

“这么一大片,多找个人来挖嘛!”

“不得行,只有我认得到这个病!”

在我区古溪镇狮桥村的花椒基地里,李春华正挖着一棵花椒树,被“第一书记”黎晓春“逮了个正着”。面对半开玩笑的询问,李春华的回答显得很专业,满脸的自信和底气让黎晓春感到很欣慰。

“招用贫困户来务工,最开始还是很担心的,没有技术可以学,做事不上心就不好办”,花椒基地的管理负责人王平说到李春华竖起了大拇指,“她上手很快,做事肯用心,现在算是我们基地的管理人员了哦!”

2018年6月,区纪委监委驻狮桥村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黎晓春带着两名驻村队员到村上履职。放下背包行李,他们就开始了走村串户,接连几天走访下来,大家得出结论,部分贫困户思想固化不懂变通,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要改变贫困现状,必须先要从心开始!思想不打开,工作就打不开!

“以前一些贫困户不愿意出远门,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再穷再苦都一样过,现在我们准备把企业引进到村里来,家门口就可以上班,工作简单工钱还现结,贫困户肯定都愿意来打工。”黎晓春告诉记者,经过调研考究,一条“用土地引企业,用企业带群众”的扶贫“计划”在全村铺开。先引进企业进村,让效益“刺激”群众的“心”,化懒为勤、让贫困户思想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万事开头难。农村想引进一个企业十分困难,如何让村上企业从“0”到“1”最为关键。

“我们出去招企业,但是大家听说是在村上就没了兴趣,谈了好几家都没有成功。”黎晓春说,没有条件那就自己创造条件,必须把“1”风风火火地做起来。

“种花椒吧,潼南这几年花椒产业发展势头好,我们也搞个花椒基地怎么样?”

“我看行,我们这里的地形很适合种植。”

“那就这么定了,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肯定能让贫困户脱贫。”

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道商议了许久,大家最终拍板把这个“1”定为村集体经济花椒基地。

接一下的时间里,引进种苗,申请资金建库房、建烘房、帮忙组织群众务工……大家都在为花椒基地的建设出计出力。

2019年花椒基地开始挂果,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这让在基地里打工和周边观望的群众们“大吃一惊”。听着群众的议论纷纷和“蠢蠢欲动”,驻村干部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趁热打铁,不断鼓励和发展村上的企业,目前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了。”黎晓春说,现在村里的企业已经从“1”变为“9”。在花椒基地的“刺激”下,1户贫困户发展种植红苕尖,3户贫困户合伙成立又一个花椒种植企业……到2019年底,狮桥村拥有了9个大大小小的农村企业,总共产值约200万元,群众务工等收入共计40余万元。

“以前,不是打牌就是闲聊,整天无所事事,现在你看看!”顺着村支部书记陈红平的手指方向望去,是一幅地里忙忙碌碌劳动的美丽场面。

陈红平是该村的支部书记,也是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村里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红苕尖,每年3月到10月都要采摘,用工量很大。为了不影响群众吃午饭,一般都要求必须吃了午饭才能到地里来,结果这些群众就把午饭时间提前到上午10点多,吃了就匆匆赶到地里去,就想多采一点,多赚一些。

“贫困户致富热情调动起来了,不脱贫都难啊!”听着陈红平的描述和感慨,黎晓春笑着说,真的是思想转变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