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加长版“五一”重庆人“线上线下”游重庆 A级景区接待415.38万人次

2020-05-06 10:12:39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今(5)日,加长版的“五一”小长假收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重庆旅游经济逐渐回暖。据统计,“五一”全市已开放的241家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415.38万人次,重庆人选择近郊游、乡村游。

防控为先

市民错峰出游

根据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2020年“五一”假期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全市文化旅游系统仍以“防疫情、保安全、促生产”为主,景区实行错峰开放、限量开放、预约开放、有序开放,接待游客量控制在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并只开放室外区域,室内场所暂不开放;演出场所、歌舞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等人员聚集的文化场所暂不复业等。

市民选择周边游,体验游乐项目。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目前,全市253家A级旅游景区已开放241家,占比95.3%;全市53143家文化旅游企业复工,复工率84.2%,其中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复工率84.9%;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在建项目190个,所有项目均已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现复工。

“五一”假期为了让广大市民安心、安全出游,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督促各区县全面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各景区积极落实疫情防控举措。

“五一”前,市文化旅游委发布了重庆主要景区预约指南,梳理了各景区预约方式,并在“五一”期间通过短信的方式温馨提醒广大游客分时段预约、领取健康码、错峰出行,谨慎前往热门景区等。

各景区做好疫情防控。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记者在恢复开放的A级景区看到,各景区积极引导游客间隔入园,利用“健康码”等检验手段,严格身份验证和实名登记,强化游客购票、检票、游览、休息、餐饮等环节流量管控。

“五一”期间,渝中区文化旅游委多次发布温馨提醒,各游客前往洪崖洞、长江索道等各热门景点实施预约;长寿湖景区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一日一进一测一登记”制度,保证员工身体健康无异常,并备齐酒精、消毒液等医疗物资,供游客需要时提供;在重庆动物园,景区要求游客实名制购票,需出示“渝康码”,并在入园前进行消毒……

除此之外,期间市区(县)两级文化旅游执法机构还对全市旅游市场开展了执法检查。

线上线下活动丰富

乡村旅游受热捧

“五一”假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重庆市文旅活动主题鲜明,线上线下都有看点,各景点人气逐渐回升。

在线下,开州区举办了首届绣球花节、垫江县举办了天竺牡丹节、巫溪县举办了红池坝杜鹃花节、丰都县推出购门票享年卡套餐、长寿湖招募游客免费体验水上游乐项目……

游客体验长江索道。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在线上,市级专业文艺院团开展了云课堂艺术教学和抗疫作品线上展示活动。同时,全市各区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以线上服务为主、线下活动确保安全为原则,举办了线上活动647场次,线下活动119场,惠及群众168.45万人次。如渝中区线下开展了“半岛书香·你看书我买单”活动、“新时代.新阅读.新未来——图书馆杯主题海报设计大赛作品展”,引领了市民阅读新风尚;巴南区线下开展“打卡记忆中的南泉”活动,晒出老照片拍出新照片。

假日期间,重庆人选择游重庆,乡村旅游受到市民和游客喜爱。石柱县中益乡、武隆区后坪乡、巫溪县红池坝镇等地分别接待了数千名自驾游客。

70家博物馆恢复开放

据了解,“五一”假日期间,全市有70家博物馆恢复开放,观众既可通过预约到实地参观,也可以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语音视频导览等方式线上参观博物馆。

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衣袭华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纪念‘五四运动’特展》,宋庆龄故居推出《菊石之谊—宋庆龄与何香凝图片展》,重庆自然博物馆举办《“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特展》。此外,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开州博物馆、重庆巴人博物馆等还推出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等。

据统计,“五一”假日期间,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6.85万人次。

发放消费券、直播带货、抗疫助农……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假日期间,部分区县文化旅游委开展系列刺激文旅消费活动,提振了市民文旅消费信心。(记者 舒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