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万州龙驹镇 金鸡起舞

2020-04-27 09:59:4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万州区龙驹镇地处万州、云阳、湖北省利川市交界处,位于七曜山余脉,曾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自古商贸繁荣,客商云集,是渝鄂相邻近30多个乡镇经济、文化、信息、物资交流中心,素有万州“南大门”之称,被重庆市列为首批市级示范小城镇。

乡镇档案

龙驹镇地形多为“两山夹一沟”,坡地多、平地少;林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加之位置偏远,农产品运输成本高,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产业基础几乎一片空白。

脱贫“武艺”:

从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引进的芦花鸡,属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畜产品,是鲁渝东西协作扶贫发展的新产业。散养的芦花鸡以群山为伴,游食于山涧中,呼吸新鲜的富氧空气,饮山泉,食绿色食物,在无污染的山林原生态环境中生长300-400天,品质优异,肉质鲜香。

△美丽的龙驹镇。 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一群黑白相间的鸡,如珍珠似的散布于漫山遍野,它们骄傲地抬头挺胸,散发着光泽的翎如同芦苇间摇曳的光影。这不是普通的鸡,这群芦花鸡,寄托着一群人脱贫致富的希望。在青翠的山坳中,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重庆18个市级贫困乡镇之一的万州龙驹镇正在奋力打造一只鸡的“传奇”。

曾经

镇政府只有一辆车能开上山

3月下旬的一个夜晚,万州区龙驹镇宣传委员向晖还在镇政府二楼办公室。夜凉如水,桌上一杯浓茶旁边,有一摞文件等着处理。常年住政府宿舍的向晖早已混淆了上下班的时间概念。

脱贫工作是否艰难?面对这个问题,她沉默了几秒,深深吐出一口气:“这几年的脱贫工作,不是干出来的,是拼命‘拼’出来的。”

龙驹镇曾经的落后面貌,向晖记忆犹新。几年前,她第一天来龙驹镇报到,道路泥泞不堪,堆积着碎石和泥巴,SUV轰着油门都开不上去。当时带着她熟悉地形的镇长下来推车,在他看来已是习以为常。

上山的羊肠小道坡度大,弯道多,她被颠得披头散发,忍不住问镇长:“怎么这路这么差!”镇长笑了,“啥?这算是镇上非常好的路了!”

“我听了差点没晕过去!”向晖无法想象,“这是离万州并不远的中心大镇啊!怎么还会比我以往待的乡镇都差得多!”

后来,她自己开车去各个村办事,学会了在打滑的泥巴路上,沿着前车压出的槽沟走。很多路只有四驱越野车和皮卡车能开,有好几个村,镇政府只有一辆车能开得上去。没有护栏,遇到有的弯道,一把方向盘转不过去,要打两三下,而几米之外就是悬崖。她握方向盘的手都在发抖。

当时,龙驹镇的贫困人口占万州七分之一,有7700多人。在向晖看来,“深度贫困乡镇”不是一个好的名称,“但我们希望这对龙驹来说,是一个契机!把握住这个机会,把产业基础奠定起来,把群众意识提升起来,把各种建设搞起来。到了下一步乡村振兴阶段,曾经比我们好的乡镇,也许就被我们甩在后面了。你说是不是?”向晖笑了起来。

△龙驹镇的公路。

发展

因地制宜变劣势为优势

要脱贫,选好产业是关键。龙驹镇的地理环境一直是脱贫“硬伤”——高山多、林地多,土地贫瘠,山上难找一块平坦的耕地,山路七弯八拐。

山间不适宜种庄稼,那能不能干点别的?来龙驹扶贫的梧桐村第一书记白新亮瞄准了鼎鼎大名、原产自山东汶上的芦花鸡。这种鸡有2000多年历史,血统纯正,在当地创造了极大价值。

梧桐村率先引进了芦花鸡生态养殖项目,作为龙驹镇依托鲁渝东西协作扶贫(扶贫协作)在梧桐村发展的新兴脱贫产业,采用“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前期村集体通过鸡舍折资入股、贫困户通过回购散养、托管代养、消费领养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

这些美丽的芦花鸡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在龙驹镇实行原生态丛林散养的芦花鸡,品质竟然更胜于原产地。原来,到了山地多、植被多的龙驹镇,芦花鸡灵敏好动的天性被释放出来,白天在丛林自由自在觅食,夜晚轻轻松松上树栖息,活动量更大,还原了物种本来的生活方式。“芦花鸡在那边是‘散步’,在这边是‘爬坡’,肉质自然也更紧致鲜爽。”

2018年8月,首批林下养殖的3000只鸡开始上市销售,到了年底,陆续饲养出栏上市销售5000余只,实现销售收入60余万元。

2019年1月的一个下午,梧桐村服务中心人头攒动,芦花鸡生态养殖项目半年分红的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牟桔丰拿出准备好的现金,点名签字向集体和入股村民分红。除村民和贫困户分得9000元外,村集体也分得6018元。一度空化贫困的集体经济,终于也有了第一笔经营性收入。

为了进一步将基地做大做强,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更多红利,龙驹继而又创新推出了消费领养、社会认养、区域联养、分户散养和托管代养等“五养新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目的。

同时,通过科技支撑,龙驹镇形成了从鸡苗繁育、高效山地散养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为了解决芦花鸡的适应性、免疫条件和原生态散养等问题,通过三峡学院、村集体、芦花鸡基地三方共同打造的农家“科技小院”平台,重庆三峡学院农学院专家、科技特派员、山东专家带来了技术支持,培养了专业养殖技术人才,而且从育种、饲料研发、中药免疫等方面进行科研项目攻关,并有效破解了企业产品深加工的发展瓶颈。

龙驹镇施展的“武功”招招制胜,成功地变劣势为优势。

△白新亮(右二)带领村民养上了芦花鸡。

未来

“一只鸡”做出上亿规模不是梦

去年,芦花鸡良种繁育基地落户龙驹镇,全自动化的鸡苗孵化车间年出栏可达200万只;公司2处共占地790亩的芦花鸡高效山地散养示范基地,年出栏3.5万只。通过“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养殖基地每销售1只鸡,村集体经济可增收2元,贫困户托管代养部分可收入18元。目前,基地向万州、丰都、云阳等10多乡镇累计提供扶贫鸡苗13万余只,带动550余户困难群众增收、脱贫。

2019年以来,龙驹镇对外销售芦花鸡鸡苗15万余只,约300万元,销售成品鸡5万余只,约600余万,与丰都合作的“芦花椒椒鸡”销售深加工产品累计销售0.7万只,约120万元,鸡蛋销售额35万元。

芦花鸡带来的产值已达上千万元,俨然就是林间“飞”出的“金凤凰”。

下一步,龙驹镇准备将芦花鸡打造成为上亿规模的龙头产业。白新亮算了一笔明明白白的账:不出3年,芦花鸡繁育基地预计每年可以出500万只鸡苗,平均10元一只,产值可达5000万。10万只的散养规模,年出栏量可达20万只,每只100多元,又是2000万元。今年刚签订新的“东西协作项目”——十万只芦花绿壳蛋鸡项目,预计年产3000万枚“绿壳蛋”,每个蛋能卖一元。再加上“芦花椒椒鸡”等深加工项目,预计3年左右,轻轻松松就能做到一个亿的规模。

除了梧桐村的芦花鸡,还有龙溪村的高山茶叶,向东村的百香果、岭上村的红肉猕猴桃、玉合村的苕粉……都成了明星产品。自从2017年龙驹镇被列入市级深度贫困镇以来,全镇扶贫产业发展实现了面上提质、点上出彩,基本形成了“果椒菌药茶+生态畜禽”的产业格局。

脱贫故事

连续6个月睡鸡圈 “睡”出“脱贫先锋”

△贫困户张定美和他饲养的芦花鸡。

提起46岁的张定美,村里人都夸他踏实、肯干,却是因病致贫的典型,父母高血压、脑梗等多种疾病缠身。他曾在深圳打工多年,挣的钱都寄回来交给了医院。后来,张定美在工作中腰受伤,干不了重体力活儿,他被迫回到村里,面对着自家两层土坯房发愁。

此时,正好遇到白书记带来一群鸡。听专家讲了饲养芦花鸡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张定美动心了,他领回512只芦花鸡,成为了他们全家脱贫的希望。

听说鸡在圈里容易打架,他从此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哪怕不上闹钟,每三个小时都会自动醒来一次,然后打着手电筒去鸡圈里走上一圈,直到看着一只只鸡活蹦乱跳才放心。后来,他干脆用木架和稻草在鸡圈里搭了张简易的小床,成晚守着它们,一有响动就赶紧起来查看。从接到雏鸡的4月份,张定美在鸡圈里一直睡到了10月。

每天早上6点,张定美准时起床投食、加水,清理水盆,防止滋生细菌。每一只鸡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一次他发现有的鸡食量莫名减少,于是逐一筛查,发现原来是食物中掺杂了个别发霉的玉米粒,赶紧更换新鲜的。

“这些鸡有灵性,你对它好啊,它就听话,肯长!”张定美爱怜地望着栏里的芦花鸡。只要把手一张开,它们就会跳上来。一吹哨子,就知道吃饭了,立即围拢过来。

有邻居打趣说,“老张,你对这些鸡比对你媳妇儿还好哟!”张定美憨憨一笑,“都好都好!脱贫就靠它们咯!”

靠着这些鸡,张定美去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被评上了“脱贫先锋”,奖状被他贴在客厅的显眼位置。消失已久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代养的这500只芦花鸡为他家带来收入4万多,除去成本,半年多时间挣得2.2万元,比在外打工更有保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