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致力农业机械化推广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记万州区甘宁镇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达山

2019-12-13 11:03:17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城乡统筹发展网 特约通讯员 聂华林 唐剑

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冠丰村(包括原冠丰村和滩口村)地处甘宁河畔,紧靠甘宁水库,四面环山,一度交通不便,曾经是有名的穷村。1997年,经营砖厂的李达山当选为村主任后,便有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彻底改变村里落后面貌的心愿。这一年,他积极发动群众,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打通了全村7个社的简易公路,不但群众出行方便了,还为后来的农业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4年,冠丰村与滩口村合并后,李达山再次当选村主任。2007年又当选为村支书、万州区人大代表。在这期间,他带着几名村干部到处找项目引资金,带领群众投资投劳,建起了饮用水池,让群众喝上了自来水。他到外地学习长毛兔养殖技术,然后回冠丰村带头发展。在他的指导培育下,冠丰村的长毛兔从开始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3万只。在他的推动下,村里还开始了大规模的蚕桑种养,现有蚕桑500亩,办起了果桑观光采摘园,解决了数十名剩余劳动力就业。村里还发展榨菜400亩,辣椒150亩,毛猪1万余头,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了。

2010年,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同样体现在冠丰村,看到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多是年老多病的老人。走在田间地头,看到的都是闲置的大片土地,李达山常常思考,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又是多年的村干部,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流转这些闲置土地,成立合作社。于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他组织几个村干部成立了甘宁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容易,经营发展很难。土地流转过来后,怎么办?哪个来耕种?当时的情形,所有的田间地头都需要肩挑背扛、人力栽种。第一年的春耕生产就遇到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忙时,其他农户都要耕种自家的田,合作社的田只有等其他农户空闲下来了才能做,这样不但推迟了农时而且人工费用较高。于是,李达山便产生了机械化耕种的想法。

当年年底,他便到万州农机市场上寻找适合的拖拉机。他看中了一台拖拉机,需要9万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决心花再多的钱也要买一台。拖拉机是买了,摆在面前的问题又来了,由谁来驾驶?万般无奈之下,李达山找到了他在重庆城里上班的儿子,让他回来开拖拉机。他儿子是学计算机的大学生,在城里每月的收入还不错。所以他儿子最开始是不愿意的,儿子说:“好不容易才逃脱了挖泥弄土的命运,怎么可能又回到农村?”但李达山不放弃,多方面给他儿子做工作,最终还是把儿子叫回村里帮他开拖拉机。

合作社成立后,李达山努力寻求政府部门支持,积极配合参与科研和推广单位的品种对比、水稻机械化生产、水稻直播、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数十项,成为所在区域优秀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带头人。

李达山不但在农业科技推广和机械化生产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还批量购买农用物资,为其他农户提供便宜的农药、种子、农机具等生产资料。他组织村民成立了惠民机耕队,帮助村里无劳动力的农户耕种。该村现在逐渐形成了机耕、机种、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机械烘干一条龙服务,深受老百姓欢迎。

经过八九年的发展,合作社由最初的一穷二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合作社现在修建了宽敞的机库,新增了不少农机装备,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及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合作社已拥有各类农用机具300多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台、微耕机80台、两行插秧机40台、四行插秧机10台、联合收割机3台、机动喷雾器80台、太阳能灭虫灯100台、烘干机两台等。农机具库房1300多平方米,冠丰村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冠丰村由于土地坡度比较大、田块较小,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仍然受到一定制约,劳动力成本仍然占较大比例。重庆市近年开始推广宜机化整地技术,李达山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对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深感兴趣,萌生了彻底改变本村农田宜机化作业条件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8年春节刚过,李达山试验性的将一片60多亩的田块进行整理整治,想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整治的资金成本有多大?从整治结果来看,整治效果很好,得到了包括重庆市农委有关部门及各位专家的肯定。通过实际核算,每亩耕地整治花费在3000元左右,如果加上机耕道和水沟的整治需要5000元左右。此外,他还在整治田块安装了灌溉管网,同时施用了养猪场腐熟的沼渣、沼液对整治田块进行熟化培肥。

通过试验性的宜机化整治,李达山尝到了甜头、看到了盼头、提升了劲头,宜机化整地改善了农业生产作业条件,使撂荒地得到重新利用,实现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李达山的举动也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支持,增强了他加快农田宜机化整治的勇气和决心。下一步,李达山有一个宏伟打算:实行统一规划,对全村2580多亩耕地整村推进开展宜机化整理整治,进一步提高全村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生产节本增效,促进村民增收。一是以复垦项目资金修建的50多千米机耕道为基础,适当扩展,实现全村每个山头、每条山沟机耕道互联互通。二是以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提高作业效率为目的,着力于实用,按照生产急需和整治难易程度,分片推进整治。三是利用冬闲季节施工,尽量不误农时。四是打算添置挖机,利用合作社自身装备进行宜机化整地,节省整治成本。

自2010年合作社成立以来,李达山充分挖掘本村资源,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机械化生产为手段,大力发展水稻、榨菜、果桑、李子等粮经作物种植,走出了一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带领村民共同走向富裕的道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