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新春走基层|解锁党员干部扶贫密码——重庆市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脱贫工作纪实

2020-01-14 16:06:18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

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底不足5000元到2018年底实现人均年收入11800元,贫困发生率从16.2%,降至1.1%,被列为市级贫困村的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发生可喜变化。2017年底,艳山红村第一书记游四海上任后,他带领全村1000多名村民凝心聚力促发展,扶志扶智紧抓产业助脱贫,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使该村成功实现了“三变”:人心由“散”变“齐”,村容由“旧”变“新”,村民荷包由“瘪”变“鼓”,使昔日的“空壳村”成为“幸福村”。

村民在文明实践站培训 艳山红村志愿者在村大门口绿化保洁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艳山红村把改变村民思想,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升村民素质。2018年初,艳山红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市区劳模、司法干部、律师等都义务到讲习所为村民“传道授业解惑”,连续一周的宣传培训,让村民们了解十九大精神,知道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学到了有关文明礼仪,烹饪、种养殖方面的技术,还学到了妇女儿童、农民工权益保护以及安全方面的知识。村支部书记钱代兵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流动文明实践站”,经常拖着音响设备走村入户,通过院坝会等形式为村民宣讲各项政策,让全村的规划目标深入人心。截至目前,该村文明实践站已经开展讲习培训59场次。

建立村三级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为了实现村民自治,让村民最大限度的感受到公平公正,艳山红村建立了村理事会、村民小组、理事会,三个党支部也同步成立了理事会。村民自己选出信得过的人担任理事长,理事会牵头组织村民讨论制定了《艳山红村村规民约》和《艳山红村红九条》。理事会既协助村社干部管理各项事务,收集民情民意,同时也监督村支两委的工作。村民有了主人翁意识,想要改变,想要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 。

创新脱贫方式,激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新脱贫方式,建立微信群、QQ群。其中建成了两个500人的村理事会群,成员达750人;建成了村党员及入党积极份子微信群、QQ群;8个村民小组建立小组微信群;村上的大事小事在微信群和QQ群里交流,在外务工的910名农民工通过群里的通知纷纷加入村联合工会,成为持有中国工会会员证的中国工人,可在务工地享受志愿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及当地职工的法律权益。2018年7月6日,艳山红村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洪水铺天盖地而来,通过微信群里发布暴雨信息后,45名志愿队队员们自发到公路上清理公路上的淤堵物,保持了公路的畅通。村民们都说村里的微信群是每天必看的内容,党的惠民政策、村上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入股分红章程、种养殖技术、清洁卫生评比等等信息量大又实用,最关键的是逢年过节还有村总支部发的微信红包。村里的微信群、QQ群真成了党凝聚人心的好地方。

创新脱贫方法,提质增效。通过“三预”实现“三金”。所谓“三预”就是“项目预储备,土地预流转,技术预培训”。艳山红村走的是农旅融合发展的脱贫道路,适合种养殖发展的产业、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项目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预先储备,报各相关部门审核批准;全村的土地通过“四议两公开”约定各村民小组不同地块的土地年租金,预先由村集体与各村民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一旦村集体引进专业公司或种养殖大户时,村民就把自己的土地正式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与引进的经营主体签订合作协议,高效快速地实施项目;村民的技术技能的提升必须先行一步,预先培训,外出务工的村民通过加入村联合工会,在务工地可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和参加技能比赛,成绩合格者可取得区县市人力社保局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组织本地的村民积极参加区人社局、区总工会、区扶贫办等单位组织的技术技能提升培训及比赛,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2018年本村12名村民取得厨师证、电工证、安全员证、救护师资等证书。

自办丰收节,村民感恩共产党。通过扶贫工作,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的政策好,亲眼目睹到村容村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发自内心地感恩共产党。8月初,村理事会提议“今年是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咱们也来举行一场丰收节庆祝庆祝”。这一提议一呼百应,村里的微信群立刻炸开了锅,许多远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表示要赶回家参加丰收节。短短几天时间,村民们捐大米、捐腊肉、捐月饼,还有的直接捐现金,累计捐款捐物达10万元左右。9月21日,艳山红村迎来了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次盛典。村社干部负责安全引导,迎宾礼仪全由村里的姑娘担任,主持人是本村人,舞台上表演的也都是村民,这是一场“土味”十足的丰收节。“映山红,红艳山,感恩共产党”几个字在舞台中央赫赫醒目。这一天,艳山红人让外来游客见识了村民们的多才多艺,感受到全村上下团结一心的良好风貌。村民龚相兰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好工作,就没有艳山红村的今天。”

为村上老人义务理发、洗头、剪指甲 土味十足的丰收节 志愿者们清扫大雨后被损坏的公路

凝聚民心 汇集脱贫力量

志愿服务队倾情服务暖人心。针对“空壳村”的现状,村里组织成立了村党员先锋模范队、村职工志愿服务队、村红十字会服务队和村巾帼服务队等四支志愿服务队。在农户家中张贴便民服务卡,哪家有困难需帮助,志愿者便会主动前往,巾帼服务队每月定期为留守老人理发修剪指甲打扫卫生,让很多空巢老人感动不已。2018年10月17日,区红十字艳山红志愿服务队举行成立暨授牌和授旗仪式,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全村有19名村民获救护员证书,3名村民取得救护师资证书,有18位村民签订了捐赠器官、眼角膜的协议。

村级职工工会做务工人员的“娘家人”。2018年1月18日,艳山红村联合工会成立,9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加入微信群找到了娘家人——村联合工会。村联合工会在春节前后通过请专家、讲师授课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志愿律师为外出务工人员传授维权知识,电话追讨欠薪,帮忙为村外出人员收集整理证据,切实维权。目前,艳山红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有了双重身份:村民+农民工,全国各地总工会都是他们的娘家人。

村民主动出资安路灯,出行安全心敞亮。为确保村民们晚上的出行安全,村委会提议在道路两旁安装路灯。在村理事会的发动下,村民们纷纷解囊,许多从村里走出去在外工作的人们也都积极响应,1000元、2000元,第一书记带头捐款1万元,村总支书记、村主任、村专干、村民小组长捐一个月的补助,党员同志最少捐款300元,不到1个月的时间,村民共捐款30余万。该款项全部交由理事会负责管理,在村委会和村民的监督下使用。在安装过程中,村民们积极投工投劳,目前110余盏太阳能路灯已安装完成。

艳山红村花卉基地艳山红村流动文明实践站

产业发展 增加造血功能

因地制宜引企业,产业兴旺美乡村。艳山红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加强对外衔接,建成2000只种鸽基地、万斤泉水鱼基地、有机芽苗菜车间、菜籽油车间、苕粉车间、土酒作坊等村集体经济产业。同时,还引进一个水果种植大户与村上集体签订了合作协议,将流转500亩土地发展种植各类特色水果,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引企业,产业兴旺美乡村。

劳模在前有示范,发展产业富乡亲。艳山红村是典型的劳模村,建国以来先后涌现出1个全国劳模,5个省部级劳模,2个区县级劳模。村委充分发挥劳模效应,动员重庆市劳模谢莉苹在村上建立种鸽养殖场和建1万只黑土鸡养殖场。同时成立了人字崖水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万斤泉水鱼生态养殖园,窖藏原浆高粱酒1万余斤。新建成菜籽油加工车间、有机芽苗菜车间、苕粉车间。在劳模带动下,村集体经济的布局已经完成。力争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

村民入股变股民,共同脱贫不是梦。2018年,363户村民入股集体经济,股金达56.5万元,其中贫困户入股率100%,股金达17.5万元。村集体每年以不低于10%的红利分给股民2018年底,入股的村民已经领到第一笔分红,共计9.6万元。

花卉基地,美了乡村富了村民。位于院子村民小组的花卉基地,是村支两委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为村里引进的第一个产业,也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基地培育出来的花卉,主要供城区市政美化,同时村道路两旁,农户庭院里也种了不少。花卉基地的建立,最受益的还是当地村民,贫困户贺廷胜是典型代表之一。他家入股了集体经济,土地流转给花卉基地,他平时在花卉基地做工负责花卉管护,他的老伴负责给基地的农民工做饭,一个月两人的工资共有3000元左右。这样一来,花卉基地的建立,直接给他家增加了“三金”,一是土地流转租金,二是入股分红的股金,三是他们老两口的做工薪金。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艳山红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惠民、强民、富民政策坚强有力地贯彻到乡村,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增强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艳山红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展现了动人风采。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