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铜梁:乡村振兴绘出“原乡风情画”

2019-11-27 14:57:45  来源:铜梁报

荷和原乡(资料图)

西郊绿道(资料图)

雨后龙乡,山水如画。

时值周末,在铜梁区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的绿道公路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游客骑着单车或悠闲漫步,不时驻足留影,好不惬意。行进其中,绿道两侧或绿树成荫随风摇曳,或依山傍湖白鹭纷飞,或苗木林立花卉怒放,或农家屋舍炊烟袅袅,铜梁西郊绿道——这条靓丽的乡村风景线正向着幸福与希望的方向无限延伸。

近三年来,铜梁通过大力发展“绿道经济”,实施基层党建“扎桩工程”,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等举措,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大美铜梁“原乡风情画”。

西郊绿道,串起城乡融合发展

怎样走好走活乡村全面振兴这盘大棋,铜梁区委经过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于2018年初提出了打造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的战略构想,并随即拉开了建设序幕。

经过两年建设,这条穿行于青山绿水、涵盖5个镇街18个村(社区)、围合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的绿道公路,就像一条飘逸在田野的彩带,将一个个村落连同巴岳山玄天湖、黄桷门奇彩梦园、荷和原乡等景区以及成王果业、科赛农业、牧堂纯草莓基地、家泽生态园、新陆有机果蔬基地等农业特色产业连成了一串珍珠。

如今,这条乡村公路成为连接铜梁城与乡的纽带,缩短着城与乡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完善绿道功能,铜梁在绿道各段的重要节点上,打造了停车场、便民服务中心、农事体验中心等基础设施。

西郊绿道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位于西郊绿道的成王果业是一家大型果苗生产企业。往年这个时节是苗木销售的淡季,而今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却令业主应接不暇。绿道修通后,沿着绿道来苗圃考察、“打卡”的客流激增。今年,成王果业果苗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20%。

西郊绿道建设也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发展红利,企业通过流转村民闲置土地、股权化改革、分红等方式,农业资源变为了资产、国家资金变为了股金、农民变为了股东。仅巴川街道玉皇村,今年1月,400多户入股农户就领取土地分红金54万多元。

玉皇村有11家农业企业,全村有200多名村民常年在企业务工,加上100多名短期务工的村民,全村村民年务工收入在500万元左右。

在铜梁区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农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绿道”向“绿网”“绿道经济”深化,城乡一体融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扎桩工程”,带出党建新气象

初秋,毓青山上的铜梁华兴镇团林村。站在村口远望,一栋栋黄墙红瓦的农舍格外醒目;蜿蜒的水泥公路两旁,紫薇、三角梅和各种草花热烈开放;满山满坡的白茶树、美人椒一片翠绿;升级改造后的村便民服务中心焕然一新……

“过去,团林村由于村班子战斗力不强,村党支部被区里列为后进党支部。通过实施‘扎桩工程’,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了,村里的产业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山村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华兴镇党委负责人介绍。

2017年以来,铜梁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了基层党建“扎桩工程”,乡村振兴呈现出新气象。

“区委从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工作机制等8个方面规范农村党支部39条建设标准,通过环节做细,推动组织变强。”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将相对后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纳入区级层面整顿,“一支一策”制定整改方案,采取“区领导 第一书记”的方式帮扶整顿,今年就集中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38个,分领域建设示范党组织47个。

在铜梁区委的统一部署下,区镇注重强化村支两委班子配备,推行干部信息、服务、承诺公开,限时办结等制度。出台了《领导干部政治标准考察考核清单》,建立党支部书记年度工作和负面行为“2张清单”;开展党支部书记“基本功”培训,实施“领雁工程”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调整不胜任干部68名。同时,固定每月10日为支部主题党日,认真落实党员“政治生日”制度。实施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提升工程,通过规范化建设,把党在农村的阵地形象树了起来。铜梁区还被确定为中组部基层党建直接联系点。

培训教育形式多样,村民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目前,全区333个村(社区)全部建起了乡村振兴讲习所(社区党校),除18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基层党组织书记、致富能手等担任专兼职讲习员外,还引导各村新乡贤、好乡亲、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参加讲习活动。”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太平镇坪漆村是铜梁区5个市级脱贫村之一。该村党支部依托村民周合平、周建两兄弟身怀铜梁龙灯彩扎工艺的优势,采取“公司 专业合作社 农户”模式,于去年10月办起了坪漆村龙灯彩扎基地。

同时,铜梁区注重回引本土人才,让“生力军”扎根乡村建功立业。小林镇鱼龙村是铜梁的一个边远山村。2015年,在重庆主城就业的大学生舒秋兰响应家乡号召,返乡担任了村务专干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村里的发展实际,办起了“晓霖捎客”电商店,把镇村的土货卖到了全国各地。

“仅2018年,铜梁就回引本土人才300名。他们不仅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新生力量,而且还兼任了村电商专员,把农村电商办得红红火火。”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铜梁还依托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实训示范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82人、新型农民500人、技术指导1100人次。

集体增收,激活乡村新动能

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为引来“活水”激活力,近年来,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铜梁区积极探索向闲置土地、闲置产业、已流转土地、农村电商、产业融合、大户带散户要集体经济,形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六要”路径,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村集体 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铜梁区高楼镇莲花村,公路两边10多个山坡的花椒林郁郁葱葱。“这1000多亩花椒林是在开发闲置撂荒地上建起来的。”莲花村党支部书记周秀立说,经营的方式是业主、村集体和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今年7月花椒成熟采收后,村集体和农户都取得了很大收益。

2017年以来,铜梁区已综合利用荒山荒坡、撂荒地2万余亩。一大批昔日的“空壳村”“留守村”嬗变重生,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也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

铜梁南城街道黄桷门村引进28家电商企业,打通了产品对外销售通道;“晓霖捎客”等农村电商平台,为特色农产品打开新销路……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铜梁区借力互联网,把资源优势通过电商模式转化为经济强势、发展优势,通过与京东深度合作、发展农村电商、创立“爱在龙乡”公用品牌等,把农户分散式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无缝对接,把小品种打造成大品牌,2018年全区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2亿元。

截至2018年底,铜梁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个、市级龙头企业27家,引导3.3万户农民入股418个新型农业项目,消除“空壳村”152个,村社集体收入2100万元,群众实现红利4770万元。铜梁区还被确定为全市组织振兴试验示范区。

近年来,铜梁区聚焦产业振兴,围绕农产品品种、品牌、品质三方面,把发展重点放在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上,形成了独具铜梁特色和地域优势的产业集群。

通过扩大经果种植规模,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新优品种,铜梁区特经作物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其中经果产量超过10万吨。

铜梁区还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为契机,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全区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已有191个、创建市级名牌农产品13个。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铜梁区大力引进推广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智慧气象、智慧水利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环境治理,扮靓农家更宜居

驱车行进在绿道公路,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格外引人注目。村民十分注重生态生活环境的打造,在绿道沿线栽花种花植蔚然成风,柴草物件堆码整齐,家禽实行圈养,不少农户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

在玉皇村11社,农户黎龙芳家的鲜花步道得到了很多游客点赞。这段连接绿道、长10多米的步道两边,撒播的格桑花、木春菊形成花带,与葱茏的绿道相映成趣。“我们玉皇村的农户都随绿道建设自发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的农户还在院前栽种了竹子、放置了盆景,把小院装扮得更加美丽。”村支书柏小林说,现在,村里月月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农家评选,获得先进的村将获得奖励。

在铜梁区安溪镇谭洪村,公路两旁和农家院落,花树葱茏,干净整洁,过去散养的鸡鸭都进了围栏,村中老人们沐浴着晨光在小广场锻炼身体……“前几年,谭洪村这个山区村可以说是道路泥泞、脏乱不堪,公路两边随处可见白色垃圾,农房前后散乱地堆放着柴禾。”该镇干部介绍,现在经过治理,村庄变靓了,农家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健康卫生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太平镇坪漆村,沿着一条被称为“最美乡村公路”的村级草油公路行进,公路两边种植着天竺桂、栾树、金桔、格桑花、虞美人等各种花草树木。利用道路沿线的坡地和荒地因地制宜,乔灌草本搭配得当,让人眼前一亮。

铜梁区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积极探索推行农村社会治理积分奖励机制,镇村对农户优化人居环境的各方面,通过检查考核按照“积分制”加以累计,达到规定的分值兑换生活用品。目前,这一举措已在全区28个镇街推广。

而今,在铜梁区,通过乡村振兴的践行,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正在由构想变为现实——铜梁乡村振兴绘出的一幅诗情画意的大美“原乡风情画”正徐徐展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