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重庆彭水:产业发展“薯”你最美 “土疙瘩”铺就致富路

2019-11-08 10:31:51  来源:重庆学习平台  作者:徐磊 龙璐

五谷丰登,“薯”你最美。深秋时节的重庆彭水县新田镇再次迎来了红薯丰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忙着采挖加工,企业也开足马力收购生产。如今红薯种植与生产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今天,我们走进新田镇,看地里的“土疙瘩”,变身致富“金疙瘩”。

家住新田镇马峰社区的宁生明,今年58岁,小时候因火烧伤截肢,只剩下一只右脚。不过老宁顽强、倔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两天,他和当地其他农户一样,忙着挖红薯、加工苕粉。

单腿驻足泥泞的田间,老宁显得比常人吃力。不过说到种红薯、制苕粉,老宁却是如数家珍。他说,新田镇有红薯种植的传统,自己从小耳濡目染,虽然自己劳作时诸多不便,但他不等不靠,凭着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老宁说,自己每年都会种植红薯,今年种了六亩地,一亩可以收获一千多斤。“像我身体残疾,出去做工5元10元也没有人要,我种红薯到年底或者下半年挖的时候可以卖点钱,如果不去做的话就少了一笔收入,所以说我的土没有荒一亩。”老宁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收获了8000多斤红薯,一斤能卖4角钱,做成苕粉一斤可以卖到15元左右。由于劳力有限,宁生明选择一部分用来喂猪,一部分用来加工苕粉,单靠红薯就能增收5000元左右收入。“隔壁邻居都相信我的红苕粉,做得好做得卫生,我还没开始做他们就给我打电话,叫我给他留几百斤在那里。”老宁一边粉碎刚收回来的鲜薯一边对记者说。

用老宁的话说,以他的现状,小规模种红薯虽然不能发财,但是已经成为了他每年的一笔稳定收入,这其实也是新田镇红薯产业“家庭作坊”的一个缩影。新田镇一直都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不过家家户户都是小规模手工生产苕粉。而在当地石龙村的利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却见到了红薯加工的另一番景象。

“老百姓把红薯卖给我们之后,我们直接用铲车铲到料槽,通过螺杆泵输送到洗薯机,破碎之后到离心筛,把(淀)粉和渣进行分离,把杂质全部分离完,再通过悬离器把油粉悬离,最后在烘干塔进行烘干变成纯晶粉。”利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远周带着记者在车间里详细介绍机械化生产炒粉的流程。

罗远周说,只有走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才能给新田红薯找到“出路”。目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单,筛选出产量高、品质好的红薯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户种植,收获后,以统一市场价全部回收。“我们与农户实行订单合作,目前签约的有700多户,其中贫困户100多户,除此之外,附近桑柘、诸佛、桐楼和善感等地也到我们这里销售,没签合同的我们也收。”一边查看新收购的红薯,罗远周一边向记者介绍。

罗远周说,为了增加产品的种类,2017年底,公司引进方便红苕粉丝的生产线,把苕粉变成了“快餐”,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企业收入,扩大了新田镇红薯的品牌影响力。随着加工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司逐年发展壮大,目前,该厂生产的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红薯方便粉丝以及新研发的马铃薯面条等产品,除了供应本地的餐桌外,更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今年我们兑付农民的鲜薯款预计在800万左右,产值有望突破2000万。”罗远周说。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成功,为当地红薯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目前,新田镇石龙村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薯制品厂也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正式投产后,将进一步丰富当地红薯产品种类。随着红薯需求的增加,红薯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当然,老百姓的收入也会增加。如今地里的“土疙瘩”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金疙瘩”。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