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柜子崖官渡峡绝壁上的千古之谜

2019-10-15 09:24:47  来源:武陵都市报

“何年柜子巧安排,绝处升高不可阶。半剩火砖封古穴,独留木匣寄残骸。橧巢营窟犹曩世,瘴雨蛮烟触旅怀。寄语农民惊不得,桑田几变做沧桑”这是清代黔江知县张九章描写柜子崖的诗句。柜子崖,因“柜子”至于岩壁内外而得名。柜子,又名“神柜”或“仙人柜”,即悬棺。近日,“诗路黔江” 采访组一行来到蓬东乡官渡峡景区,探访张九章诗中的柜子崖——官渡峡悬棺群落。

官渡峡悬棺

何年柜子巧安排

要到柜子崖,先到官渡峡。官渡峡,位于阿蓬江中段,而张九章诗中的“柜子”,主要就集中在蓬东乡麻田村境内的岩壁之上。据《清咸丰版·黔江县志》载:“官渡河下流有峡,峡间仙迹甚多。峡上有碓,有磨,有木柜,皆人不能到之处。”

采访组一行踏上渔船,随着船家用竹篙在岸边轻轻一点,小船伴着浪花在峡谷中前行。悬崖百丈,峭壁摩天,抬头蓝天一线,低头绿水一泓,这就是官渡峡。

“看,这就是柜子崖上的‘柜子’,也就是悬棺。”当船行至官渡峡上峡附近时,同行的向导陈建波指着靠船右侧一面绝壁说。顺着他所指的地方望去,两处悬棺均坐南朝北。第一处位于天然洞穴内,距水平面约18米,为不规则长方形,下部宽约5米,上部宽约4米、高约3米,用片石简单堆砌,可见部分台基及棺木残片。相距20米,另一处悬棺在悬崖形成的台坎上,用不规则的砖块砌有长方形台基,距水平面约15米,高约2米,宽约4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片石,上部为青砖,砖上有花纹,长方形木棺放置在台基上。

据陈建波介绍,官渡峡景区内已经发现的悬棺有六处,其中官河段四处,深溪河出口段两处。对于这些悬棺是哪个年代的墓葬,至今没有定论,但从悬棺处带有几何纹饰的汉砖来看,这些悬棺或为汉代墓葬。

官渡峡风光

绝处升高不可阶

看完这两处悬棺,船继续前行。当船行至官渡峡中段,一座镶嵌在悬崖绝壁上的寺庙让人称奇.

“那座庙叫神崖庙,具体什么时候建造的史料没有记载。快看,悬棺就位于神崖庙上方。”陈建波说。

循着陈建波手指的地方望去,一座镶嵌在悬崖绝壁上的寺庙让人称奇,这就是神崖庙。在神崖庙上方的绝壁上,一个天然洞穴外部被较为平整的条石封填,在这些条石的上方,还残存着众多露出崖面的原木及木板。

告别神崖庙,船朝着深溪河出口——“一线天”方向行驶。“一线天”的两处悬棺均坐西向东,均由石块砌成台基,能看见棺木。两处相距约30米,一处距河面约40米,台基宽约2米,高约1米;另一处距河面约60米,台基宽约5米,高约2米。

看过所有的悬棺,记者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的悬棺都处悬涯绝壁之上,都没有通往悬棺的路,这就是悬棺的绝妙之处。

神崖庙左上方的悬棺

桑田几变千古谜

据了解,悬棺皆位于临水的悬崖上,分为以下几种:插桩式,即将棺木搁置在崖壁裂隙处或所凿方孔中的木桩上;岩墩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壁的石墩上;崖洞式,即将棺木放置在崖上自然山洞中,老百姓称其为“仙人洞”;崖窟式,以人工在崖壁上凿出洞龛,将棺木放置其中,这种崖窟多凿在红砂崖壁上。

在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争相挂高”。

在一本叫做《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据说,悬棺位置越高者,家势越显赫,地位越显隆,越受人尊重。

但不论何种形式的悬棺,所处之地均为人很难到达之地,对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如何将数百斤的棺木及砖石运到悬崖之上,众说纷纭,诗中“绝处升高不可阶”就是对悬棺所处之地险要最好的描述。

从现存的悬棺来看,当时的生产技术是先进的。如果没有质地坚硬的工具,要想在如此坚硬险峻的山岩上凿成2米深的洞穴,是难以进行的。此外,要将重达数百斤的棺材及其他材料运到距离水面数十米的岩壁之上,没有质量可靠的绳索及其他工具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今,官河悬棺是如何“悬”上去的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它们历经千百年风雨,成为了官渡峡景区一道风景。

( 谭鹏 田丹 何泽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