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从“人刮水”到“水自来”——甘肃旱塬水利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2019-10-14 11:06:22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10月14日电题:从“人刮水”到“水自来”——甘肃旱塬水利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甘肃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今,甘肃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历史性转变,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和88%,农村群众吃水已处于可控状态。

75岁的马清贵是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高山村村民。高山之上吃水难,“刮水”是生动写照。

马清贵说,过去走山路、担泉水是必做功课。人多水少,为了“抢水”,有时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泉水少了,只能从薄薄的积水上轻轻地‘刮’一勺水。要装满一桶水有时得等个把小时。”

在甘肃,缺水的故事讲不完。鸟儿看到运水车便一头扎进水里、母亲含一口水喷到几个孩子脸上就算给他们洗了脸……筑土坝、修渠道、打水窖,为了水,人们想尽办法。

1984年,《甘肃省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实施,这是甘肃省首个指导全省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马清贵记忆犹新的集雨水窖,是甘肃为解决旱塬群众饮水问题想的一个好办法。从天而降的雨水不再自流而去,而是被集流到水窖,供人畜使用。截至1999年底,甘肃省通过水窖、小电井等项目,解决了9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省80%的农村人畜有了饮用水。

“水窖集水得靠下雨。要是不下雨,一点办法也没有。”马清贵说。除了供给不稳定外,水窖集水也使饮水安全存在隐患。数据显示,2005年,甘肃省评估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到农村总人口的72%,达到1526万人。

对此,甘肃通过集中供水工程、大中型重点骨干供水工程等,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分散饮水逐步走向“大水厂时代”,过去城里人“专享”的自来水渐渐流进了农家。“十二五”期间,甘肃列入国家总规划的1526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全部销号。

在张家川县水质检测中心,数名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忙着水质检测。“我们通过设备检测、人工检测等方式,对氨、氮、微生物等十几项指标进行常规检测,水质达标率在95%以上。”水质检测员闫耀辉说。

马清贵说,如今有了自来水,吃水再也不难了。即便到了冬天,水也不会冻住。“一年交上一百多元水费,天天有水喝。孩子们在外打工,再也不用牵挂家里的老人吃不上水了。”在部分农村,修浴室、装浴霸也不再是稀奇事了。

甘肃省水利厅介绍,甘肃省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供水网络基本建成,农村群众吃水已处于可控状态。同时,“横向到工程,纵向到农户”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水质检测平台,为2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动态管理提供了保障。(完)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