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自动清淤改造技术提高池塘载鱼量

2019-10-08 10:31:11  来源:《农家科技》

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鱼塘单产不断提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体排泄物、残饵等沉积在塘底越来越厚,淤泥沉积使池塘有效水深越来越浅,底泥大量释放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硫酸盐等有害废物,引起养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环境恶化,直接破坏养殖水域生态平衡,使水产动物疾病频发、水产品亩产下降、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养殖效益降低,池塘底泥淤积和水质恶化已成为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传统的底泥和水质改良方法主要为人工清淤、机械清淤、夏季晒塘、使用药物等方法,但由于成本较高、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周期等原因未能得到有效推广。根据现代水产养殖提倡“健康养殖、绿色发展、节本增效、以质取胜、水质优良、环境友好、循环利用、不滥用药、达标排放,建立科学养殖‘鱼乐园’”的要求。近两年来重庆推广的鱼塘底泥自动排污水质改良技术,深受渔民欢迎,它具有成本低、效果好、见效快、操作简便等优势,同时具有绿色、环保、底泥变废为宝的功效。一次建设投入,长期受益,能保证鱼池经久不衰持续发挥正常功能,保障渔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鱼塘底泥自动排污水质改良技术要点

1.池塘基本建设。底泥排污池塘的建设要符合池塘养殖场的主体建筑,其形状、面积、深度和塘底主要取决于地形、养鱼品种等的要求,一般为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为(2~4)∶1,池塘埂子的坡比和护坡形式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确定。鱼塘底部坡度为0.2%~7%。长宽比大的池塘水流状态较好,管理操作方便;长宽比小的池塘,池内水流状态较差,存在较大死角和死区,不利于养殖生产。池塘的朝向应结合场地的地形、水文、风向等因素,尽量使池面充分接受阳光照射,满足水中天然饵料的生长需要。池塘朝向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风力搅动水面,增加溶氧量。在山区建造养殖场,应根据地形选择背山向阳的位置。

2.池塘底部改造。池塘底部坡度为0.2%~7%;池塘最低处修排污口。

3.塘底排污口。池塘排污口位于池塘底部最低处。为方形,长×宽×深=80厘米×80厘米×40厘米(以上),周围固化面积大于6平方米,呈15~30度角的锅底形。

排污口挡水板:挡水板呈正方形,有4个支撑点,顶盖与排污口间缝隙的总面积小于等于排污管口面积。

4.排污管。排污管为PVC管。分支排污管直径依据池塘大小制定,通常面积不大于30亩的池塘的排污管直径为110~160厘米,面积大于30亩的池塘的排污管直径为200厘米;一般总排污管直径为315厘米,池塘规格较小可缩小总排污管直径。

5.竖井。用于安置排污出口抽插开关的立方体水泥井。围绕较近池塘区域修建(如建于池埂上),池塘底排污口与竖井内出污口(竖井接口)有1%~2%的坡度(便于池塘养殖固体颗粒废弃物和废水排出),其具体的高差可根据不同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确定底部的高程建设;当池塘无高位差或高位差较小时,池塘面积不大于5亩的最好多口池塘共用一个竖井,大于5亩的最好两口池塘共用一个竖井。

竖井内插管口修建:一个插管对应一个插管口;插管口为锅底形,高度约为10厘米。

6.固液分离技术。排出的养殖沉积物进行固滤分离技术对比试验得出,在絮凝剂处理、自然沉淀、滤袋分离、输送带分离等方法中,目前优选出自然沉淀法,可将养殖沉积物分离为固形物和分离液,其比例为1∶ 9,固定物总氮1.9%,总磷1.6%;分离液总氮0.1%,总磷0.07%。

固液分离池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比重对养殖污水中污染颗粒进行沉淀分离,主要作用是沉砂,比重最大的沙砾在这一阶段快速沉淀。面积约为养殖面积的0.1%~0.5%,长、宽、深比为6.5:3.3:1(深度可视具体情况做调整),斜向出水口的坡度都为0.2%~7%,沉淀池近底部安装一根15厘米排泥管(排泥管下端安装闸阀,控制泥粪排放)。出水口的上清液进入到竖流沉淀池进一步处理,近底部排泥管将污泥转运到集粪池。

固液分离池都用标砖(240毫米×115毫米×53毫米)做240毫米厚的墙体(个别地区地质条件不好的可加厚)。用1∶ 3的水泥灰浆做底灰和表面抹灰处理。地基用C25混泥土做10~20厘米厚的地基,如果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则需打桩或地基编制钢筋网加固地基。

7.集粪沟。集粪沟宽深度按当地水沟内的最大洪水量设计;集粪沟底部为0.2%~7%的坡度,水流方向同一指向集粪坑;集粪沟的路线经过底排污池,固液分离池,人工湿地,其它鱼塘排水口及自身排出口;集粪沟的护坡均采用C20水泥砂浆护坡。陂比为1∶(0.8~1)。

8.晒粪台。晒粪台建设依养殖固体颗粒有机物的多少而定,可大可小,也可不必专门修建筛分台,可因地制宜利用固液分离池周边空地晒粪。

9.养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固液分离池收集的养殖沉积有机物用来种植瓜果蔬菜;上清液滴灌湿地种植的水生经济植物,多余的水进入人工湿地,养殖滤食性鱼类和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等。

10.人工湿地、鱼菜共生。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

湿地面积为养殖池塘的10%,种植水生蔬菜、花卉的浮床面积为湿地面积的10%~30%。

11.增氧设备配备。底排污池塘配套使用多种增氧机械进行复合增氧。选择增氧机的品种(三种以上:微孔增氧机、表曝机、水车增氧机、叶轮增氧机或涌浪机);功率配备(0.7千瓦/亩以上);各种增氧机在池塘中安放的最佳位置(水车增氧机和微孔增氧机安装在投饵区外缘附近,叶轮增氧机、涌浪机要远离投饵台);增氧机运行的最佳时段与性价比溶氧控制点技术等。

二、增产增效情况

经过试验综合测算,底排污池塘对底层污水和养殖沉积物的排出率可达80%,同时减少了清淤80%以上能耗和劳动力;排出的底层污水进入固液分离池,通过自然沉淀和过滤,达到泥水分离,沉淀物做农作物的有机肥料或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上清液排入人工湿地循环利用或滴灌种植水生蔬菜,重复利用率达100%,水体净化处理后通过抽提进入养殖池循环利用,可节水60%;底排污池塘与传统池塘相比,亩均产量提高20%(增加250千克以上),亩养殖效益增加3000元以上。

1.经济效益。2017年该技术已在重庆市8个区县建立了100多个底排污示范点,示范推广面积10000亩,辐射3000亩,累计实现新增产值80000多万元,新增利润3000多万元。水产品每亩产量提高20%以上,降低饲料系数15%左右,节约鱼药费30%以上。增收3000/亩元以上。

2.生态效益。该技术显著提高环保效能。可将污染预防、环境绩效、节能减排、再生资源等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良性循环。投入成本低,环保渔业工程设施改造费仅1000元/亩左右,节水90%以上。比常规池塘减少80%以上的清淤能耗和劳动成本。水产养殖污染物回收处理技术,可使水产污染物回收率达50%以上,经生态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处理,可再生利用率达100%,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其净化水质良性循环使用,可减少鱼病发生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大大提高了绿色水产品产量,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3.社会效益。该技术投入不大,见效快,使用周期长,能根本解决水产集约化养殖中池塘淤泥存积的瓶颈问题,有效的利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达到绿色、环保、持续、健康水产养殖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

1.干底安装。底泥自动排污系统应避免带水安装,防止高程落差达不到要求而影响系统的排污效果。

2.因地制宜。需根据安装池塘的形状、大小、地理条件科学设计底排污系统。

3.安装流程。在池塘售鱼清塘后,干塘在池底先找坡度,再在最低处安装、修建底排污口;埋设排污管等工作。

4.确定标高。底排污口必须在池底最低处,才更利于集污。

5.使用范围。适用所有商品养殖高产池塘,由于鱼苗、鱼种的防逃问题,禁止在鱼苗和鱼种养殖期间排污,可以在养殖间歇期间进行自动排污。

400020 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水产工程师 蒋明健

电话:18623003258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