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山水渝中 美丽半岛

2019-09-29 10:36:07  来源:重庆日报

天空之境重庆城 摄/唐安冰

水陆轨串联渝中交通 摄/唐安冰

两江四岸珊瑚公园效果图

重庆渝中半岛夜景 摄/唐安冰

渝中区两江环绕,半岛为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禀赋和悠久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围绕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目标,渝中区以城市提升行动为契机,扮靓山脊线、守护江岸线、建设风貌区、联通景观带,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守护“两江四岸”

打造国际一流滨江带

重庆是一个“山水之城”。长江、嘉陵江从主城穿越而过。“两江四岸”成为城市提升的独特资源,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轴。

去年,我市出台《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将“两江四岸”的治理提升,列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中的重大专项。

两江交汇的渝中,无疑是“山水之城”的一个重要看点。这里有长江和嘉陵江共19.1公里岸线。其中,长江北岸朝天门码头至环卫三所8.8公里,嘉陵江南岸有化龙桥滴水岩至朝天门码头10.3公里。

按照全市的整体部署,传承自身的历史文脉,渝中区同样把“两江四岸”作为城市提升重点专项工作,力求使“两江四岸”山清水秀的颜值更高,开放共享的气质更佳,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将按照国际一流滨水岸线标准,系统开展渝中区‘两江四岸’整治提升,将滨江两岸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实现城市品质1年有变化、2年出亮点、3年见成效、4年出形象、5年大变样。”渝中区住房和城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实现这一目标,围绕“国际一流滨江带”的高标准,渝中区将重点开展25项治理提升工作,以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滨江颜值、开放公共空间、传承历史文脉。

比如为了修复生态系统,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渝中区将大力开展城市水体整治和消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如在珊瑚公园、滨江公园等处构建滨江绿地与消落区之间的“生态桥”;逐步搬迁置换岸线现有仓储物流、批发市场、货运码头等。

为提升滨江颜值,打造立体城市的景观带,渝中将在优化滨江城市功能、优化滨江建筑布局、优化建筑天际线、提升夜景品质等方面着力。如加强鹅岭—浮图关—化龙桥—平顶山中央山脊线景观治理,展现滨江“绿壁”;丰富现有跨江大桥绿化景观层次和色彩,提升大桥桥头绿化品质,提高跨江大桥夜景灯饰效果等。

便捷共享的游憩带,强调的是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空间,让市民走得进来、留得下来,聚集人气、激发活力。未来,渝中区的滨江带将有高品质的滨江公园、高水准的亲水空间、完善的步行系统、丰富的休闲体验。

而透过人文荟萃风貌带,母城渝中厚重的人文记忆则将一一呈现……

通过全方位的治理提升,渝中区的“两江四岸”必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就在今年,围绕改善岸线生态环境,提升滨江区域品质,渝中区陆续分段启动了消落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2019年全市计划先行启动的十大节点空间工程中,渝中区涉及到珊瑚公园片区(东水门—菜园坝)、李子坝片区(牛角沱—嘉华大桥)、黄沙溪段3个节点。

聚焦基础设施

抓交通就是抓发展

9月,重庆来福士购物中心启幕的相关消息频繁刷屏。这个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摩西·萨夫迪担纲设计,投资240亿元,新加坡在华最大的落地项目,在开业首日便迎客35万人。这一数字,远超重庆其它商业体开业迎客记录。

市民蜂拥而至的同时,对朝天门区域的公共交通承载能力,提出了更大考验。所幸的是,正在加紧建设的轨道交通一号线朝天门站,将在不久以后,肩负起重要的交通疏导重任。

据悉,一号线朝天门站建成后将设有6个出入口,分别沿小什字、新华路、信义街等四周分布。朝天门站建成后,将极大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购物、观光,并串联起朝天门码头、洪崖洞、湖广会馆等著名打卡地。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日益成为群众出行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渝中区把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方向,努力构建便捷出行的轨道交通网络,不断满足市民高效绿色出行的需要。

经过几轮建设,渝中区已经建成及在建轨道线路多达8条,现状及在建轨道线路总里程约31.34公里,线网密度达到1.69公里/平方公里,设站27座,成为全市轨道线路最多、线网密度最高的城区。

其中,已经通车的有1、2、3、6号线;在建轨道1号线朝天门站、轨道5、9、10、18号线。此外,还有4条规划线路,分别是18号线渝中延伸段、26号线、27号线、28号线。

交通建设事关老百姓出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交通条件改善了,资源才能够升值。有了交通流,才会形成更多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人才流。

抓交通就是抓发展,抓交通就是惠民生。近年来,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代表,渝中区集中力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扩大对外通道上,曾家岩嘉陵江大桥、红岩村嘉陵江大桥、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是3个重要的节点工程。

其中,曾家岩嘉陵江大桥位于重庆嘉陵江大桥和黄花园大桥之间。上层为汽车交通设置双向6车道,下层为轨道交通10号线,可与二号线换乘,是主城区两大枢纽高铁站之间的快速链接通道。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分流现有两条南北大通道。

南纪门长江轨道专用桥则是重庆轨道10号线重要跨江通道,属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

除了对接好这几个市级重大项目,在对内畅通方面,渝中区正在加紧实施渝中连接隧道、解放碑地下环道、雷家坡立交等工程。

备受关注的渝中连接隧道下穿渝中半岛,连接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同时通过地下匝道连接解放碑地下环道及解放东路。其主线隧道计划2019年底通车。

解放碑地下环道总长度约6.3公里,由“一环、七联络、N连通”组成。连接北区路、嘉滨路、解放东路、两江桥隧道和长滨路,并可将解放碑核心区域26个地下车库连成一体,串联近2.1万个车位。

打造山城步道

培育独特的城市名片

日前,一部名为《城门几丈高》的纪录片在央视热播。这部“解码重庆DNA”的匠心之作,将老重庆“九开八闭”的城门故事,详尽展示于世人面前。

17座老城门,分别在哪儿?它们或遗存或消逝的曾经,还留有怎样的印记?一条8公里长的环城墙步道,或许能带你走进那些过往。

依托既有的步行空间改造提升,渝中区正着力打造串联17座老城门的环城墙步道——设置标识牌、增设导游图、开发“发现古城墙”微信公众号……未来,走在这条步道上,老重庆的气息将透过一步步阶梯扑面而来。定远门、临江门、洪崖门、千厮门……那些遥远的记忆,将在行走中逐渐清晰。

步道,于重庆人而言,一直都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是独特的出行途径,更是重庆特有的文化符号。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休闲健身、文化旅游功能的植入,原本并不起眼的步道正在成为重庆的城市景观。

为进一步完彰显山水特色、串联历史文脉、讲好山城故事,渝中区在已建成并广受赞誉的第三步道和虎头岩山脊观光道等一批山城步道的基础上,提出打造“一带、六横、十六纵”的21条步道慢行系统。

据介绍,整个21条步道将分批实施,计划2022年全面完工。渝中将借此充分展现市井生活美好图景、形成宜居宜游的特色步行系统、打造独具魅力的山城步道城市名片。

以7月底对外开放的大化步道为例。作为重庆首条电动扶梯崖壁步道,大化步道上下落差达到了100米左右,设置了14台电动扶梯,市民通过步道从化龙桥到大坪,仅需大约10分钟时间。

除了便民,大化步道的“颜值”还非常高。这条步道沿线的景观绿化面积超过了1万平方米,三角枫、九重葛、迎春、桂花等遍布其间,还有嘉陵江景致一览无遗。

坚守传统风貌

让老建筑成为新街景

在紧靠大礼堂的身后,有这样一座小山堡——两头高,中间低,形似马鞍,因而得名马鞍山。

沿枣子岚垭正街走进马鞍山,从“山下”到“山上”,不过一段石板铺就的缓坡,然而随着这些梯级而上,从眼到心,很奇妙地即刻幻化出另一番景象。

街区沿着坡势,天井连着院落,狭长巷道贯穿其中,条石台阶、青瓦红墙的老建筑点缀其间。光影透过参天的黄桷树投射在青石板上,壮硕的树根窜出泥土攀上石墙,仿佛紧紧抓住了那些流淌的时光……

作为重庆市28个传统风貌街区和渝中区10个传统风貌区的重点项目之一,马鞍山传统风貌区的大部分建筑整治维修差不多都已经完工,现阶段主要进行管网改造和环境整治。

如今的马鞍山,原汁原味保留了街巷空间和建筑特色,还原了“青砖黛瓦,绿树红墙”的历史文化风貌。

马鞍山传统风貌区下一步将围绕打造渝中区全域旅游、都市旅游,营造层次分明的山地格局,再现马鞍山传统风貌街巷。同时,加强对马鞍山名人旧居群的保护利用,强化旅游、文化和特色商业功能,与现有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三峡博物馆有机融合,实现主客共享的开敞街区,建成历史文化展示窗口。

挖掘文化内涵、保护街巷肌理、重塑市井生活——把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留住“古巴渝”“老重庆”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基因”,有序实施老鼓楼、古城墙、涉外使领馆旧址等文物修缮保护项目,加快推进十八梯、鲁祖庙、马鞍山等风貌区建设,努力让老建筑成为新街景,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美丽山水城市之中,把乡愁留在现代都市之中,让人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

强化住房保障

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民以居为安”。住房,关系千家万户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近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不断提高廉租保障水平,在“应保尽保,弱有所扶”上狠下功夫,为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住房保障支撑。

渝中区作为老城区,面临着自有廉租住房房源不足的实际困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只能通过市级公租房固有的6个小区进行摇号配租,导致部分困难群体多次配租仍然无法入住。

为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对特殊困难家庭的优先配租政策,渝中区积极作为,将自筹的公共租赁住房(原用于区棚户区改造区域内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家庭的申请)所剩余的房源,面向全区多次配租均未能成功入住的困难低收入人群进行定向分配。

通过这一方式,位于九龙坡区华岩片区的西香郡小区,确认配租了44户渝中区“双困”家庭。

“西香郡廉租住房的顺利配租,不仅切实缓解了全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也作为住房保障部门在住房保障工作方面的探索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保障性住房的利用率。”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渝中区作为老城区、建成区,老旧住宅小区数量多、分布散、配套差,因修建久远,大都无大修基金,基础配套落后、公共设施陈旧。

近年来,渝中区着眼于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城市美誉度,坚持整治为先、管理为要,大力推进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

2018年,该区开展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示范工作,选定枣子岚垭正街枣一巷片区作为试点,现已基本完工。该小区建于1996年,含13栋建筑。通过对雨污管网、路标指示、宣传栏、停车位、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的改善,实现老旧小区干净、整洁、有序、宜居。

建设文旅通廊

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解放碑,重庆“母城”的发源地,也是外地人心中的重庆城。

2018年,解放碑步行街作为重庆唯一代表,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这也意味着,重庆的这个“会客厅”,迎来蝶变的新契机。

以商业质量更好、街区环境更优、文化底蕴更浓、智慧化水平更高为目标,解放碑将实施一系列创新改造,其中的一个大手笔,就是提升解放碑至朝天门步行空间的品质。

据介绍,整个通廊包括3条路线,即主要线路和嘉滨线路、长滨线路两条辅助线路。这个步行空间将通过由面到点的精细化设计,实施一批历史文化挖掘、城市景观提升、旅游配套增设等项目,积极串联购物中心、历史遗迹、山水景观、知名景点,实现产业互联、空间互通、文态互动,提升城市街道品质,激发城市空间活力。

王萃 向桂香 图片除署名外由渝中区住房城市建委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