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黔江区: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2019-09-17 10:11:04  来源:武陵传媒网

——黔江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体调研综述

立秋时节,秋耕伊始。8月8日至9日,黔江区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体调研暨全区脱贫攻坚现场会活动。

金溪镇长春村虎山蚕桑机械化养殖场

调研组一行前往中塘乡、金溪镇、城南街道,全面调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督促推进问题整改落实,为提早谋划2020年工作打基础、理思路、划重点。

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强调,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为主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进一步警醒起来、紧张起来、行动起来,不松懈不懈怠,齐心协力,尽锐出战,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江,在家区委常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区级相关部门、30个乡镇街道党(工)委或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参加调研。

金溪镇金溪社区被服厂扶贫车间

聚焦脱贫攻坚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金溪镇金溪社区被服厂扶贫车间,工人们操作着缝纫机,正在忙碌地完成生产订单。调研组认真听取工作介绍,详细了解扶贫车间生产运作模式。

据了解,该扶贫车间是黔江区金溪镇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主要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截至目前,已经招收100余名当地村民,其中有40%是建卡贫困户,10%是残疾人,5%是边缘户。今后扶贫车间还将逐步扩大规模,计划带动全镇300余人就业增收。扶贫车间还将每年利润总额的5%捐赠给金溪镇8个村,用于壮大各村集体经济,促进金溪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金溪镇长春村虎山蚕桑生产基地,腾树文、腾树长、陈正文、杨胜前、田杰与现场干部群众分享了“依托党的政策创业、带领群众致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守岗位扶贫”等故事,余长明就此开展了微型党课宣讲,教育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把老百姓的“两不愁三保障”扛在肩上,引导群众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创业奔小康。

“一步住进好房子,逐步过上好日子”。在城南街道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调研组走进即将建成的居民小区和“样板间”,实地了解项目规划建设情况。

为了安置全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区域的建卡贫困户1452人,黔江区在城郊工业园区建设李家溪项目,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资金,对贫困人口实现兜底搬迁,确保“搬得出”“不负债”;通过配套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体系,降低贫困户生活成本,确保贫困人口“稳得住”;通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依托正阳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等举措,让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确保他们“逐步能致富”,成为黔江区乡村振兴“撤并搬迁型”示范样板。

余长明指出,扶贫车间、易地扶贫,都是黔江区推进脱贫攻坚、解决老百姓稳定增收问题的有益尝试。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务必克服疲劳和厌倦心理,保持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严格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聚焦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聚焦当前脱贫攻坚重难点问题,保持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举全区之力,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确保高质量完成巡视整改任务、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塘乡猕猴桃基地

聚焦乡村振兴

以发展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已成为各地带动群众增收、巩固脱贫成效的有力举措。调研中,大家深入中塘乡猕猴桃基地、脆红李基地、金溪镇平溪村澳洲大龙虾基地看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听取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情况汇报。

在中塘乡兴泉社区,猕猴桃、脆红李果树覆盖了远近几个山头,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果实已进入成熟期,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散发出丰收的气息。作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2018年以来,兴泉社区围绕产业提升,建成猕猴桃、脆红李特色水果基地1万余亩,土地流转率达80%,粮经比达1:9,真正建成了“花果田园、美丽兴泉”。

金溪镇平溪村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8年引进重庆市岚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平溪村三、四组建设澳洲淡水大龙虾孵化养殖基地,采用“提供种苗+技术支持+保底回收”的模式,可带动农户发展养殖2400亩,每亩预计产值3万元,纯收入1万元。目前,该项目共涉及在家农户65户,其中贫困户7户,带动45名群众就近就业。

在金溪镇长春村虎山蚕桑基地,桑树已经一人多高,桑树下,上一季羊肚菌已经采收完毕,土壤正在轮作的间隙中休养生息。近年来,长春村通过盘活荒地,大力发展传统特色蚕桑产业,并创新“蚕桑+”立体农业模式,实行“桑套菌”“桑套蔬菜”“桑套生姜”“桑套辣椒”栽培方式,迅猛的发展势头,让原本的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黔江区把产业振兴摆在优先位置,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3+X”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实施“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稳步推进三大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特色水果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科学布局茶叶种植,大力推进澳洲龙虾、小龙虾、大闸蟹等特色水产业发展,推进蜜蜂产业链建设,积极引导适度规模山羊、豪猪、绿壳蛋鸡、野鸡等特色养殖发展,稳步发展适度规模蛋(肉)鸡养殖场和规模兔场。目前,全区“3+X”产业布局初具规模,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群众增产增收的源头活水。

余长明说,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围绕群众增收这个中心,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抓好优势产业,持续开展“亩产万元立体农业行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大户,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着眼产业效益,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唱响做亮“山韵黔江”农业品牌,做实做细优势产品挖掘、产品包装设计、市场营销推广,形成整套机制和模式,真正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要加强管理、提高品质,分析市场、拓宽销路,构建农业产业发展与困难群众增收的利益共同体,让更多群众能在家门口就业、能长效增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塘乡兴泉社区脆红李基地

聚焦人居环境整治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黔江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走进各乡镇街道,干净的院落、整洁的街道,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美不胜收。在中塘乡兴泉社区,调研组一走进黄泥田大院,迎面而来是清新宜人的花木,干净利落、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让人眼前一亮。

黄泥田大院是黔江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点启动建设的首个院落。启动建设以来,实施了房屋风貌改造、入户路硬化、交通整治、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路灯、庭院美化、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基础工程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同时,结合“孝善文化”示范大院打造,还积极开展了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行动,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尊崇村规民约;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行动,传承“向氏武术”等非遗项目,保存或恢复承载乡村文化的建筑、物件等;开展家风家训传承和乡贤、最美家庭评选活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

乡村振兴,离不开美丽环境。2018年以来,黔江区以“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和文化基础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农村卫生改厕10230户,超额完成市上6600户目标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95.6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6万亩,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0%。今年以来,还先后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夏季攻势行动,掀起村庄清洁行动热潮……黔江的乡村,正逐步走向内外兼修、宜居宜业。

余长明指出,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老百姓的生产环境更优、生活品质更高。要统筹抓好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要突出抓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大力实施“厕所革命”,让黔江的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大力传承良好习俗,不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振奋群众精神,让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广大群众共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下,黔江,一幅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短评 ——

“老百姓过得舒心,我们当干部的才能安心。”在现场会调研过程中,这是区委书记余长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代表了黔江区广大干部的心声。

在调研现场,看到硕果累累、美丽的乡村环境,老百姓谈到收入很好、住得很安逸,发出爽朗的笑声时,在场的领导干部也同时露出了会心笑容。当听到群众谈到有什么难处、需要解决的困难时,在场的干部也露出焦急的神色,大家不约而同出主意、想办法、寻措施……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黔江区广大干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自觉进乡村、入农家,了解百姓疾苦,感受百姓心声,补足短板、强化亮点、推进工作,这是“守初心,担使命”的生动体现。

(记者 梅佳 王道 文/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