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种粮大户叶和容走出一条幸福生态“稻”路

2019-09-04 16:51:25  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

城乡统筹发展网-农家科技杂志9月4日讯 记者 曾思洁 李朋

特约通讯员 温志为 肖江

叶和容夫妇在水稻田

在许多人眼里,传统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基础条件差,文化程度低,思想觉悟不高,是“贫困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

但璧山区大兴镇的叶和容不这么认为,在她看来,从外出打工到回乡种植水稻当“农民”,是守住家庭,守住幸福的关键所在。

38岁的叶和容话不多,甚至有点害羞,但聊起天来却总是面带微笑。谈到家里两个儿子的时候,脸上更是藏不住的幸福。

事实上,叶和容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015年以前,叶和荣和丈夫都在璧山丁家打工,每天起早贪黑,收入却寥寥无几。直到璧山区农委的人踏进她的家门……

“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农委的人就和我们说,现在政策好,回乡种水稻还有国家补贴可以领。”叶和容告诉记者,刚开始农委的人上门劝说,她们还不愿意。

“好不容易从乡坝子头出来,再回去干什么?别人都削尖头往城里钻,我们却要回乡。”当时的叶和容和丈夫对“回乡种地”十分排斥。

后来,农委的人几次上门,把国家政策一一解释给他们听,经过一番劝说,夫妻二人终于动了心。

“想到当时二儿子还小,离不得父母,如果留一个人在家照看孩子,就意味着少一份收入,回乡干农活陪孩子的时间多一点,收入也高一些。”叶和荣说。

在区农委的帮助下,叶和荣一家承包了300亩土地种植水稻,为了帮扶叶和荣一家能够更机械化地种好水稻,璧山区农委帮助她们一家将300块小田改为40块大田。

“我们来了以后,路也修宽了,水渠也修好了,住的房子和厂房都配齐了。”叶和荣告诉记者,回乡里种水稻,政府给了我们种粮大户不少的扶持和帮助。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国家建设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叶和荣告诉记者:“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们没有打有害药物,造成田螺较多,前几天我们去买了200多只鸭苗,等鸭苗长大后就可以吃田螺及害虫。”

随后,叶和荣夫妇将记者一行人带到水稻种植基地,看见一片片翠绿的稻叶间有一穗穗夺目且初长成的稻谷。转眼就到丰收季,幸福就在眼前,叶和容夫妇脸上乐开了幸福花。

每一块稻田里都有一米宽的水槽,记者有点好奇。“为了机械收割不陷车轮,都要把水放干,田里面原有的鱼都集中到水槽里了,我们每年光卖鱼收入近万元。”叶和容解答了记者的疑虑。

但把鱼全部集中在水槽里就不怕有人偷吗?

“不怕,我们安装的有监控。您看水渠里面的水好清澈,可以看见渠底的小石头,这股水是来自已经关闭了的煤矿,含有多种矿物质,种植出来的水稻品质特别好,做干饭清澈透亮,做稀饭稠汤,特好吃。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商标“璧玉稻虾香”,目的是向广大市民销售健康米,提高商品应用率。”叶和荣的丈夫说。

灌溉稻田清澈的水渠

“我们购置农机花了18万,国家还补贴了一半,我们到相关部门去递交申请材料,4个月左右钱就报下来了。”叶和容补充道。

记者算了一笔账,300亩水稻仅补贴就有6万9千多块钱,种植的水稻年产量有20万斤左右,每斤售价1块4,水稻收入能有28万多,除开土地租金、种植成本和请工人的花销,一年能收入近20万。比起在外打工一个月几千块的收入,叶和荣一家俨然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

不仅如此,在区农委的推荐下,叶和荣和丈夫二人每年还要参加2-3次关于种植水稻的培训。通过培训,她们学会了在水稻田里养鱼和小龙虾的养殖技术。现在,一家人不仅自食其力,农忙时还请了当地十多个农民帮工,给当地农户也增加了收入。

据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兴镇的万明村和高桥村以及正兴镇的石院村,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工程财政投入1184.51万元,共建设高标准农田0.85万亩。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叶和荣一家的幸福生活只是璧山区职业农民的一个缩影,璧山区的农业发展,正在书写一个田野上遍地金黄的精彩故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