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洞见"城门开",从城池变迁看重庆近代发展的"破"与"立"——央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系列影评第二弹

2019-09-04 16:22:30

9月2日20:05,五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持续热播。

昨天播出的是第二集《城门开》。




这一集的主题是重庆“城事”。

何谓“城事”?

悠悠巴渝三千年,这个主题就像一首岁月长歌,贯穿了其中大部分时光。

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之后,便在渝中半岛筑城,此为重庆城之缘起。

明朝初年,将军戴鼎在渝中半岛按照“九宫八卦”布局,依山围城、以江为池修建了十七座城门,其中九座开门、八座闭门,由此形成了此后数百年重庆城“九开八闭”的格局。

和平原地区的“方城子”不同,重庆城依托群山大江,在城郭形制上似乎并没有遵循任何规制。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经过考证,重庆古城的建筑“密码”终于展现在世人眼前。

原来,咱们重庆城看似“不规则”,实则于大开大合之间严谨遵循着中华古代建筑的逻辑和美学。

悠悠数百年间,“九开八闭”的重庆古城雄踞于群山大江之畔,以“古渝雄关”的磅礴气势,扼守着长嘉交汇之地。

那时候,重庆城固若金汤的城门,似乎永远也不会敞开。

时间一晃,就到了1900年。

这一年,第一集里就曾出场的洋商立德乐,又造了一艘更适合川江航运的轮船“肇通”号。并以英国人蒲兰田为船长,于当年6月20日驾驶“肇通”号抵达朝天门码头。

在众多有识之士面前,一个前无古人的巨大机遇轰然到来——谁能在湍急的川江推行近代航运,谁就能在长江上游和中国广袤的西南内陆地区占得先机!

这一历史重任,最终落到了轮船“蜀通”号身上。

这艘由中国人运营的客轮,船长是前面提到的蒲兰田,船员则多是川江航行经验丰富的中国船工。

此后,这艘“东西合璧”的轮船遨游在湍急川江之上、穿行于浩渺高峡之间,在完成运输任务的同时,记录下了川江航行的宝贵水文数据,也制定了川江标准化航运的一系列规制规范。

在蒲兰田团队等航运先驱的不懈奋斗下,近代化动力船舶在水面上划开的航迹,终于成为狂野川江上不再缺席的风景。

随着川江航道被打通,近代航运业蓬勃发展,雄踞长江上游的重庆,自然而然地成为航运重镇。

那时候,来自国内外的货物要进入四川多从重庆中转。

物流和商业的勃兴,推动重庆城市快速发展。

到上世纪20年代,开埠前夕仅有五万余市民的重庆城,已经成为一座拥有三十万人口的大城市。

因为人口激增,拥挤、混乱成为彼时重庆的常态。

这让当时主政重庆的名将潘文华决定:顺应城市发展需要,打破“九开八闭”的束缚,扩建城市!

于是,重庆城以通远门为突破口,冲出了“九开八闭”的格局,开始向古城门之外拓展空间。

此后大半个世纪,重庆城顺应发展潮流,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和优化自身的轮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城门,是一种象征——

在封建农业文明时期,城门就是封闭的标志,是老迈帝国固步自封的余威。

而当工业化、全球化浪潮拍击两江四岸,昔日威严的城门竞相洞开,又一座座被停船卸货的港口码头取而代之,则是这座城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写照,也是其开放包容精神的一大源头。

在去往更加美好的明天的道路上,像这样不时“回望”过去,必定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思考和借鉴。

好啦,听小编吧啦吧啦这么久,亲们有没有想要一睹《城门几丈高》的风采呢?

那就今天晚上20:05分打开电视,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收看这部纪录片的第三集《潮水来》,来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穿越”吧!

文/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义陆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