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武隆旅游“热"调查

2019-08-19 16:33:13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记者 刘辉

炎热的8月,对重庆而言司空见惯,但8月17日武隆举办的仙女山草场露营音乐节和18日的白马山天尺情缘正式开园,给火热的重庆再添一把火,这不,接下来的“白马山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系列赛还在给重庆不断增温……这份“火热”,我们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在天尺情缘开园仪式上的讲话找到注脚:重庆各区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渐入佳境、方兴未艾,形成了大抓特抓文化旅游的浓厚氛围,一批新亮点、新增长点纷纷涌现。

事实上,重庆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等景区景点成为重庆旅游的靓丽名片,取得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金字招牌,全区近10万农民靠旅游吃饭。2015年,武隆获得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2018年,武隆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41万武隆人民深切感受到了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看来,白马山景区8月18日开园,是武隆旅游发展迈上新征程的标志,也是武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生动实践。武隆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坚持“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巩固提升“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品牌价值,打好“世界遗产、休闲度假、人文历史、乌江画廊、美丽乡村”五张牌。

那么,武隆白马山景区能否创造仙女山的辉煌?能给当地百姓带来怎样的惊喜?

挖掘民间传说——从卖景点到卖文化内涵

白马山景区值得期待吗?

进入白马山景区,一座标志性雕塑《山韵.月影》赫然入目,这座雕塑,承载着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白马龙三太子敖嘲风与青衣仙女张天阳相爱被发现以后,王母娘娘为惩戒他们,用乌金天尺把他们打入凡间化为两座山,用一条江水相隔,责令青衣仙女与化为白马的龙三太子永远不得相见,青衣仙女相思过度,化作北山一巨石(仙女石),后人为纪念他们的恋情,将南山命名为白马山,北山为仙女山,王母娘娘划出的江为乌江,结合神话与现实,武隆设计了这座雕塑,天尺情缘景区因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命名。

武隆区区长卢红认为,白马山景区有着深厚的爱情文化内涵,景区围绕青衣仙子“武小仙”和白马王子“隆小马”的千年爱情故事为主线,深度开发相关景点,努力塑造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国际化旅游品牌形象,让武隆成为入境游客的首选目的地,更好地把“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呈现给世界人民。

记者发现,8月18日开园的武隆白马山“天尺情缘”景区,以“白马”与“仙女”爱情故事的景点特色十分鲜明,景区有巴古石林、望仙崖、飞天之吻、飞天索桥等多个爱情浪漫景点。同时把悬崖、茶山、石林等自然景观与白马仙街、野奢茶庄等文化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爱情主题鲜明、体验内容丰富的文旅融合型景区。

值得一提的是,武隆区正在规划建设“天下鹊桥”景点,实现“白马”与“仙女”的“千年约会”。重庆市武隆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遵全介绍,修建“天下鹊桥”,可实现白马山和仙女山的联动与协调发展,仙女山到白马山如今需要一个半小时车程,鹊桥建成后仅需20分钟。鹊桥桥面将用玻璃作栈道,游客可高空体验武隆美景。围绕鹊桥,将建设相应景点,如桥上高空蹦极,高度达1000米以上。在白马山桥头,还将建设悬崖酒店等,对正在建设的飞天之吻,外观将设计为“白马”与“仙女”的形象,可供60对恋人实现飞天之吻。

如果说武隆区打造白马山景点把爱情主题发挥到了极致的话,那么挖掘历史人文,发展产业则是武隆区的又一亮点。

据历史记载,白马山茶叶在唐朝即作为皇家贡品,且有盐茶古道,武隆区在打造白马山景区的同时,发展观光茶园一万亩,将一个村子发展为茶山小镇,配以渝东南民居建筑,质朴而清雅。已建好的野奢茶庄,一览众山小,可听风、观景、赏月、品茶。用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的话说,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盐茶古道文化、贡茶文化。

据了解,白马山天尺情缘景区开园当天,游客超过2万人。另据武隆区提供一份数据显示,2018年,武隆区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近十年增长约20倍,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近十年增长约90倍。随着白马山景区的逐步建设,武隆区旅游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不断刷新游客认知——从单一营销到多管齐下

武隆旅游能否与游客需求同步?

8月17日,2019年武隆仙女山草原露营音乐节在仙女山景区举行。众多国内知名乐队以及白举纲、陈思思、扎西平措等8位风格各异的实力歌手闪亮登场,点燃了现场歌迷的激情。

8月18日,白马山天尺情缘景区开园,情侣歌手玖月奇迹的演唱,再次让歌迷沸腾。

之前的几天,武隆区区长卢红来到北京,举行了一场关于“白马山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系列赛的新闻发布会。

这些事件的背后蕴藏着武隆的发展理念:让武隆成为入境游客的首选目的地,更好地把“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呈现给世界人民。如何向世界呈现武隆,多点营销则成为必要措施之一。

从《变形金刚4》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再从《爸爸去哪》到打造大型实景剧《印象武隆》,人们对武隆的印象越来越深刻。

据了解,去年武隆区以“媒体联动+互动营销+事件营销”的方式,全方位多点发力开展全球全国旅游营销工作,吸引国内外关注,游客接待量明显增长。

媒体营销多管齐下。在腾讯、新浪等网络媒体推出旅游热点、焦点新闻10000余条;在央视投放武隆旅游形象广告,按周期在不同时段播出;抓住重庆“两会”和重庆首届旅游发展大会等重要节点,在《重庆日报》和旅游报刊强化武隆旅游宣传推广;在重庆机场、火车站、核心商圈等地的LED屏上投放武隆宣传片,有效增加武隆旅游热度。

互动营销大胆创新。去年,武隆走访目标市场旅行社和新闻媒体200余家,召开武隆旅游推介会、座谈会50余场次,完成组客95万人;组团参加2018年广州旅游博览会、2018年广西桂林东盟旅游博览会、2018年重庆都市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等重大节庆会展活动10余次;特别是作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武隆区大胆创新,携手腾讯公司打造全国首个区域级的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武隆”,为武隆旅游提档升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事件营销频频出手。相继推出仙女山冰雪季、仙女山风筝季、仙女山露营音乐季、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啤酒节等节庆活动;抓住国内外热点,组织仙女山草原足球世界杯、全新宝马BMW X3天生三桥全国上市发布会、“丰收中国·天地武隆”丰收欢乐节等活动,让武隆旅游赚足眼球,有效提升武隆旅游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在营销路上,武隆人从未停歇,依托大美,不断创新营销。记者发现一个规律,武隆的营销总是沿承原有核心价值的可取部分并予以更新,从而迎合新的旅游者出行需求,开始新一轮的品牌开发。

特别是在在互联网环境下,武隆及时努力思考并探索着,携手腾讯公司打造全国首个区域级的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从而让武隆旅游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提升原住民素质——从传统产业升级品牌形象

武隆农民是否适应旅游发展?

大山峡谷,是武隆地貌的最大特点。在南部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峡谷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和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区县。“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武隆最真实的写照。

而山旮旯却成了武隆发展旅游的最大“底牌”。2018年的数据显示,武隆区已有近10万农民吃上“旅游饭”。

新开发的白马山景区, 2016年3月才开始建设,如何让当地农民适应旅游发展要求打造品牌旅游区,成为武隆区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白马景区现在已有3万人融入到景区建设中。”武隆区文旅委副主任李鹏程告诉记者,“为保证原住民既能享受到旅游发展红利,又能积极投身到旅游品牌形象建设中,武隆区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培训,如技能培训,包含开农家乐的礼仪培训,餐饮培训等。同时对农家乐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对于资金有困难的,协调金融部门按脱贫攻坚政策进行解决。整体来说,采用了政府引导、部门支持、金融助力等措施,充分保证农民成为旅游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

对于公司的入驻,则引导农民成为股东,实行“公司+农户”等措施。黄遵全介绍,农民的土地、山林作为财产入股企业,农民既是股东,又是打工者,武隆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所聘用的员工,全部是当地百姓。

据了解,过去当地百姓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如今纷纷回到家乡从事旅游建设。“三年前,白马山基本没有轿车,如今基本家家有轿车。”黄遵全说。

近些年来,武隆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理念。“我们始终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最坚决的生态治理,推进最优化的生态建设,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卢红表示,“我们要让旅游给人民群众脱贫致奔小康带来新希望。”

据了解,武隆区正在精心打造1000平方公里的产城景核心区和2889平方公里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大力培育一批文旅融合产品和旅游商品,大力开发一批医养抗衰、高端体检、避暑疗养等体验项目,大力发展一批研学旅行、商务会展、高峰论坛、节赛活动等延伸产业。这些,带给百姓的,将是实实在在的福祉。

武隆区委书记黄宗华说:“我们将按照“5+5+X”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天尺坪、天下鹊桥、原始森林、大峡谷、大洞河5大旅游景区,重点开发天尺坪、万银、车盘、红庙、复兴5个旅游度假片区,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建成中国第五大民间爱情文化体验胜地和天下第一爱情表白圣地、全市一流的养生福地,打造武隆第二个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更多的中外游客体验‘至美武隆、心安是家’的诗意之旅、价值之旅。”

如此看来,武隆旅游发展虽然还在路上,但前景不可限量。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