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紫色马铃薯新品种紫玉及其栽培技术

2019-08-06 11:10:43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彩色马铃薯除具有普通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外,还富含花青素。营养学研究表明,食物的天然颜色与其营养功能密切相关,富含花青素的彩色马铃薯在开发保健食品、天然色素和天然抗氧化剂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关注度的提高,近年来彩色马铃薯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为选育适宜湖南省生态条件的早熟特色马铃薯新品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从2009年开始对28份杂交组合实生种子进行马铃薯目标性状选育,经过7年选育出紫色马铃薯紫玉。紫玉块茎卵圆形,紫皮紫肉,种皮光滑,芽眼浅,薯肉花青素含量达到100毫克/千克以上。2016~2017年在湖南、广东等地示范推广,试种面积累计500亩,产量稳定,商品性好。

一、品种特征特性

紫玉株型直立,分枝少,茎绿色带紫色,叶片绿色,复叶中等大小,顶小叶紫色,生长势强。花冠白色,花药橙黄色。块茎卵圆形,薯皮紫色,薯肉紫色,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商品性好。匍匐茎多,结薯集中。块茎中等大小、整齐、食用品质佳。块茎干物质含量18.79%,淀粉含量12%~15%,粗蛋白含量1.9%,VC含量196毫克/千克,花青素含量100毫克/千克,适合鲜薯食用。该品种较抗病,出苗后70~75天收获,属早中熟品种。每亩种植4500~5500株为宜,适合冬、春季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每亩产量1650千克左右。秋季栽培表现良好,每亩产量1350千克左右。

二、栽培技术要点

1.土壤选择。马铃薯栽培要求土壤质地疏松、透气性好、排水方便,忌连作。冬春季栽培宜选用配植有防风林、排水方便的田地和向阳坡地,忌在低洼地、北坡地种植。

2.整地施肥。采用深沟高垄双行栽培,一般垄宽70~80厘米,垄高25厘米,垄沟宽40厘米。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料,以促进土壤疏松,增强土壤的保温

性能,提高地温,每亩施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下同)100千克,或施三元复合肥50千克+腐熟厩肥2~3吨。寒潮来临前忌施速效氮肥,防止植株徒长,以提高马铃薯防寒防冻能力。

3.种薯选择与处理。选用3代以内的脱毒种薯;种薯在播种前要进行消毒、切块等处理。

4.播种覆膜。冬春季栽培马铃薯适宜播种期:平原丘陵地区为12月下旬,海拔500~1000米地区为1月上旬,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为1月下旬。播种前开沟,沟内摆放2行种薯,株距20厘米,每亩摆放种薯5500块左右,用种量200千克左右;种植行间开排水沟,排水沟深20厘米、宽30厘米。播种后覆盖地膜之前,使用芽前除草剂异丙甲草胺(金都尔)、乙草胺等适量全田均匀喷雾;不覆地膜的播种后直接喷雾芽前除草剂即可。秋季栽培8月中下旬播种,采用稻草或秸秆覆盖栽培。

5.田间管理。①清沟排水。雨季要注意清通四周围沟、畦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②破膜引苗。地膜覆盖栽培的当幼苗开始顶膜时,应及时破膜引苗。

③植株调控。若马铃薯植株出现疯长,可用烯效唑进行叶面喷雾,喷施浓度为100~150毫克/千克。

6.病害防治。重点防治晚疫病。根据天气预报,在连续阴雨天来临之前或白天气温22℃左右,高湿超过8小时,夜间气温10~13℃,植株叶片有露水,持续11~14小时时,用保护性杀菌剂,如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防治,7~10天喷施一次,连续防治1~3次。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时,用内吸性杀菌剂,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进行喷雾防治,7~10天喷施一次,连续防治1~2次。进行药剂防治时,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菌剂,各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7.收获。冬、春季马铃薯栽培一般从4月中旬至5月选晴天陆续收获上市。薯块收获后适度晾干表面水分,按大小进行分级装袋或装箱出售。秋季马铃薯栽培于霜冻前收获。收获前7天停止浇水,以利贮藏。

100081 农业农村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熊兴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