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万盛:确保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07-28 10:42:37  来源:重庆日报

聚焦全域旅游、全民健身、特色产业

万盛 确保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俯瞰凉风村

万盛五和高山黄花梨丰收 摄/曹永龙

庙坝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梅在村民家中走访

凉风村丰收节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万盛经开区从上到下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严格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围绕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这一定位,因地制宜走好转型路、因势利导打造升级版,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突出工业强区、全域旅游、全民健身“三个抓手”,立足自身特点,聚焦脱真贫、真脱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决战决胜,尽锐出战。随着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产业培育、旅游扶贫等政策逐步落实,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脱贫2091户7287人,剩余贫困人口38户9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8%,返贫率0%;全区7个贫困村已脱贫出列。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万盛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狠抓产业扶贫、落实健康扶贫、强化教育扶贫,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不断提升脱贫质量,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聚焦》》

五和村

小小黄花梨成为村民“致富果”

漫山遍野的黄花梨树丰收在望,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站在五和梨园的山坡上,种植户刘道龙心里美滋滋的,“这10亩果树是我家的,今年果子受雨水天气影响,产量不算高,每亩可产1000斤,卖3万元不成问题!”

再过几天,五和村的1200亩黄花梨就将成熟上市,预计产量将达60万斤,可卖180万元。黄花梨已成为当地果农的“致富果”。

刘道龙原是五和村的贫困户,为摆脱贫困,早年先后种过梨树、红薯等农作物,“当时种梨子全凭感觉,梨子产量质量都不好。一年忙下来,10余亩梨树产梨只收入两三千块钱。”

“现在,种梨子有技术员指导,种子、化肥、农药统一采购。种植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还能求助专家,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刘道龙说。

“五和黄花梨皮薄、多汁、细嫩、甘甜、爽脆,很多主城游客开车前来采摘,采摘期可持续到9月。”五和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谢豪表示,前些年,五和村为国家级贫困村,村民们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缺产业、缺技术。后来,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村支两委,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因户施策指导、促进农户增收”的原则,因地制宜、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如今,五和村24户黄花梨种植技术逐渐成熟,产量也有了保障。

不仅是黄花梨,以花为媒、以“节”会友的五和梨花节也为五和村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五和梨花节已成功举办了6届,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享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乡村旅游品牌。今年3月下旬,第六届青山湖·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如期举办,吸引了来自区内外的18万名游客徜徉梨园花海、漫步青山湖畔。

今年45岁的朱光平曾是五和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梨花节期间,他的民宿卖出盒饭2000盒,共15000元;每天接待游客10桌,每桌300元……“今年梨花节期间,我的收入超过5万元,这在以前完全不敢想象。”朱光平兴奋地说。

此外,村里还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五和果、五和鱼、五和菜”3个特色品牌,建成清水鱼塘600亩、蔬菜大棚3.2亩、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种植柑橘、樱桃、杨梅、猕猴桃等果树1920亩,逐渐形成了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形态。

目前,五和村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均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标准,无一户出现返贫的情况。

【脱贫档案】

万东镇五和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2015年—2018年累计脱贫60户258人,目前无未脱贫人口。全村纳入低保人员46户57人,特困供养人员5人,残疾人52人,发展清水鱼塘600亩、柑橘100亩、梨园改种350亩、樱桃50亩、李子50亩。

庙坝村

依托“奥陶纪”走出旅游致富路

走进石林镇庙坝村,一条条水泥便道联通各家各户,一片片竹林苍翠欲滴,一块块农田错落分布,三五村民在田埂上有说有笑,庙坝村景美如画卷。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是一个偏远、落后、贫穷的国家级贫困村。

很多到过庙坝村的游客都知道,那里是奥陶纪景区的所在地。“庙坝能实现脱贫到致富的快速转变,奥陶纪景区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庙坝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王晓梅说道。

2014年,万盛经开区引入民营企业重庆奥陶纪旅业有限公司,在石林镇庙坝村投资3.5亿元开发打造“梦幻奥陶纪”景区。景区陆续加大投入,先后成功打造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世界最长的悬挑空中玻璃走廊——天空悬廊”、获得国家专利认证的“悬崖秋千”等游客参与体验类高空挑战项目,景区已经成为全国十大网红景区之一,被评为全球九大惊险高空挑战项目(排位第三)。

从2017年开始,奥陶纪景区接待游客实现井喷,达到130万人次;2018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3年多来,景区带动庙坝村整村脱贫,纳税近5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600个,村民通过旅游企业就业、发展民宿农家乐创业、销售特色农产品以及参与旅游接待服务等方式,持续增加收入,庙坝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4950元增长到2018年的13950元,增幅182%。

李绵仙一家人是庙坝村建卡贫困户,家中有体弱多病的老人、两个正在念书的孩子,全家人的生活仅仅靠其丈夫打零工的1000余元收入维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李绵仙一家借助景区实现脱贫,石林镇的扶贫干部为她送去了鸡苗、猪崽以及喂养所需的饲料,李绵仙不花一分钱便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在政府的鼓励和帮助下,李绵仙还种下了5亩楠竹。

同时,李绵仙及其丈夫还兼任村里的交通劝导员和巡逻员,每月还有900元稳定收入。

“去年,光是卖土鸡就让我增收了2000元,再等两年楠竹长成了,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如今,李绵仙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脱贫之路信心满满。

王晓梅介绍,为了壮大村里的集体经济,今年该村还积极争取100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在奥陶纪景区附近打造了31间特色商铺对外招租。其中,20个摊位用于解决本村村民就业,11间独立门面面向社会公开竞拍招租。

“今年,村里仅商铺出租一项就实现租金40余万元。未来,群众致富增收的信心更足了。”王晓梅说。

【脱贫档案】

石林镇庙坝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2015年—2018年累计脱贫27户88人,目前还有贫困户1户5人未脱贫。全村纳入低保人员31户41人,特困供养人员13人,残疾人20人,共发展茶叶100亩、笋竹600亩、蜂糖李500亩。

凉风村

“体育+扶贫”带动乡村振兴

走进关坝镇凉风村,一幢幢别致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小河绕村而过,在夏日的午后显得格外静谧而美丽。很多人难以想象,4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国家级贫困村。

曾几何时,关坝镇煤炭资源丰富,产煤量曾占万盛所有乡镇煤矿产量的一半左右,当地村民主要依靠采煤为生。然而,随着煤矿资源枯竭,乡镇小煤矿关闭,经济增速放缓,2014年,关坝镇凉风村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3.7%,凉风村也一度被人戏称为“凉心村”。

2015年,万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开始“体育+旅游”的发展路径实践,关坝镇亦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与交通区位优势,按照“体育+扶贫”“体育+创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的思路培育发展体育产业,以打造凉风村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核心,重点突出垂钓等运动特色。

2016年初,凉风村依托渔村自然风貌,挖掘民俗文化,把生态垂钓作为核心品牌,把创业和微企发展作为重要载体,以培育市场主体集群化推动生态产业、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个集全域旅游、全民健身体验区、区域转型发展和大众创业就业示范基地、重庆市微企创业发展的“一河三区四梦”特色产业链的“凉风梦乡渔村”。

“2017年3月,凉风村开园。自此,除7月、8月最炎热的季节外,两年多来,凉风村几乎月月都在举办垂钓比赛和其他体育活动。不仅如此,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共同开发,凉风村还配套建设了6公里的溱溪河骑行绿道、38公里的健身步道、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运动休闲设施。同时,我们还邀请专家、学者前往凉风村采风创作,建设文化长廊,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文基础。”凉风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胡栋梁介绍说。

此外,万盛经开区还针对性地出台“梦乡村”微企创业专项扶持政策,推进果蔬产业、生态渔业、休闲度假、餐饮服务等业态发展,全村创办微企172家,成功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2018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村民通过创业、销售特色农产品、参与旅游接待服务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凉风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58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0800元,增幅86.2%。

如今,凉风村成为全域旅游、体育扶贫、微企创业就业的先进典型,成为重庆市首个微企创业“梦乡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脱贫档案】

关坝镇凉风村是国家级贫困村,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2015年—2018年累计脱贫85户250人,目前还有贫困户3户8人未脱贫。全村纳入低保人员39户49人,特困供养人员3人,残疾人55人,共发展特色伏淡季水果种植2000亩、特色清水鱼养殖600亩、乡村旅游农家乐114户。

盛志信 向桂香 图片除署名外由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供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